在“新浪·长安讲坛”第302期活动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任刘光超做了题为《从金融实践和资本规律两个视角看法律规划的边界与尺度》的演讲,特别就“万宝之争”进行了分析解读,他认为,王石或许会赢得“宝万之争”胜利。
整理|亦萱
素材|新浪财经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到现在为止,“万宝之争”这场战争还没有落幕,据我们估计,王石可能会迎来胜利,但也不好说,有变数。这个故事大家听到的更多的是一个法律和金融之外的故事,他们在媒体上互相斗争,甚至掺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实际上这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姓姚的人看中了万科,觉得它的估值偏低,价格偏低,认为是收购的好时机,他就偷偷买,买的超过一定份额后告诉对方,我要收购你了。我把它起名叫“傲慢与偏见”,但是最后却是用理智与情感解决的。有的人还是用情感,但理性的人笑到最后。
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只有宝能和王石以及华润之间的故事,在这之前华润都没有表态,股权到了20%多的时候,宝能提出要换管理层,要把所有的董事全换掉,涉及的利益冲突是和王石的直接冲突。这是第一阶段,开始发起战争。
第二个阶段,开始有了王石和万科的反击。万科想,宝能你怎么能成为我的股东呢?你怎么能成为我的主子呢?但是他慢慢发现宝能已经拥有将近25%的股份,改组董事会是法律赋予它的权力。王石也很聪明,就转向背后去寻求很多市场主体的帮助,包括安邦,甚至后面的主体。但这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帮助,到现在为止,还很难判断。
第二阶段证监会还没有出面,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万科的一个独董,叫华生。我认为,就他在这里面的行为,他是在跟王石唱双簧。这是最精彩的阶段,大家扑朔迷离,不知道谁胜谁负。
第三个阶段,双方胶着的时候,证监会开始表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但没有说谁对谁错。证监会谴责万科的相关股东和管理层,说是激化矛盾,致公司与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它没有进行任何行政方面的决定、处罚,也没有做出任何安排,它只是表明了一个态度。在这之后,第三阶段出现了很多更理性的做法。
7月之后,基本不炒作这件事了,但背后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也是两个变数,一是恒大入场,恒大是敌是友还不知道,二是万丰系入场。公开资料看,万丰系跟王石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再后面出现了华润、安邦等,还有王石个人。
故事还没有完,我们很难预期。但是它影射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企业家,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动用几百亿资金?宝能背后有保险公司等,它动用资金的能力肯定不如恒大,怎么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呢?它一定有相应的资金安排。
当时万科想用一招,就是停牌半年。果然,复盘之后就往下跌,赌宝能再也买不起了,但它在里面的股份已经缩水了。有时候以静制动,有的人就被动放弃来减持,但这一关宝能渡过了,从这种合作的紧密程度看,应该还有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运作,宝能是站在前面唱戏的。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事情呢?实际上是收购与反收购的一场战争。任何和法律、经济没关系的故事都只能做一个简单的注解,都不是主文。真正的主文是要利用规则,保证他们的控制权。
实际上,有很多在国际上通用的反收购手段在我们国家难以实施,比如毒丸计划。如果发新股,一定要经过股东会,但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且拥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时候,管理层是很难完成的。法律人士分析,只能通过股权结构的调整,股权比例的博弈,必须有一个人主动放弃,一个看起来跟我没关系的人来买股份,最后表决上支持了我。一个是主动放弃的人,一个是看起来跟我是没关系的人进来了,这是很形象的比喻。所以我们在反思,我们国家公司法的体制需不需要调整。
在这个事里,证监会真正关注的有两点:一个是收购和反收购,这个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另一个就是宝能用的九个资管通道是不是合法的,这是包括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都关注的问题。就是说,它开始买万科股份的这些钱,或者说用于收购的这些钱都是资管计划,叫通道。就像下面是漏斗一样,锅里是万科,上面才是有钱人,它找了九个通道。
现在就因为这件事,为规制资管通道的产品,银监会7月份出了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管理办法,命令禁止所有银行的资金不得购买二级市场的股份。他们自己在辟谣,文件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传出来的。
国家关注的是现在我们国家资金的通道,资金的流向,然后是我们融资的结构。
给大家分享一个数字,1997年的时候,企业的融资结构里银行资金占91%,没有资管通道,企业几乎是从银行拿的钱。到2014年底统计,52%,这也是参加50人论坛看到的一些数据。融资规模在增加,融资比例在减小,谁给的钱?通过什么方式给的钱?
2014年,国家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了一个文件,严格禁止影子银行,这在行业里是很罕见的方式。影子银行是在背后的银行,表面上没有出现,出现在股东里、架构里的都是所谓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公司、资本管理公司等等。
这引发另外一个问题。背后的资金已经分不出来了,是银行的,是券商的,还是信托的?是机构的,还是个人的?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这样形成一个非常混杂的资金结构。带来监管的问题是什么呢?鼓励还是不鼓励?限制还是不限制?限制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国家一度还是放任,希望能搞活经济,希望通过投资刺激经济,这是跟经济态势有关系。
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对金融的布局是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还是要坚持走分业经营?为什么会有一行三会呢?就是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这几块证券基金分割。我们5年前写关于PE的书,探讨商业银行能不能投PE,券商能不能投PE,现在修改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这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会引来一个问题,国家怎么管?
已经有交叉,现在没有一个大的银行没有自己的投资机构了,甚至很多保险公司也都在开银行,也有证券公司,很多号称金融帝国,金融控股集团。根据国际形势来看,这也是一种大趋势。
所以这么一个事情,背后会引发国家对这些层面的思考。作为律师也会关注,这样一个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样的事情可不可以复制,潜在的客户会不会成结构性的、板块性的批量客户,可不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把这些产品推给客户。
还有一个思考,“宝万之争”里,独董华生披露了很多董事会、股东会会议的内容,也表达了一些看起来独立的个人观点,但实际上对某些主体是有帮助的,现在直接面临着对独董这个制度的设计,和对独董行为的限制和约束,这也是证监会现在在考虑的,肯定要从严。
作为证监会来说,面对这么一个事,在不应该表态的时候不会轻易去表态,也不会轻易处罚,因为它还没有越过红线,但是引发了问题,所以我们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修订了,我们的银行资管、保险资管的办法修订了,下面独董有关的规定也会修订。
一个小小事件引发的大的制度性的调整。
更多内部信息及商界重大资讯,欢迎订阅:
长按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
第一时间追阅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