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菲林考研
电影考研辅导 | 中传、北师大、北电、资料馆、艺研院、北大、上大、厦大、武大、重大、暨大等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学硕戏剧与影视学/专硕MFA电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清华大学杨忠强课题组 Matter ... ·  23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 ... ·  2 天前  
德州晚报  ·  满座!满座!德州,单日近500万! ·  2 天前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春运进行时丨岱岳交通:护航春运路 共筑平安温馨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菲林考研

句读导学|慢下来感受真正的学术研究与写作

菲林考研  · 公众号  ·  · 2025-02-06 21:00

正文


2022年初,在设计当年的“导学课”时,不知怎么,我想上一节“句读课”。这个提议得到了菲林师姐与阿让师哥的支持。 于是,在主干课程的试听课之外,还有针对电影鉴赏的“拉片课”和阅读的“句读课”。

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怪异的、不合时宜的名字,在多数辅导课程都希望“X小时带你速通XXX”时,突然出现一门课程, 它似乎暗示我们需要慢下来、静下来、一字一句地啃一些硬骨头 ——不知道当时的学生看到后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但事实上, 这并非为了自我满足与彰显格调,而是源于我个人的备考与读研的历程, 在其中,我清晰地感知到,我最有智识上的收获与满足感、也最大限度获得与复杂文本搏斗信心的时刻,是那些最枯燥的句读课。



那些“句读书”



是的,我很有幸上过几门这样的课程 (有的是非正式的读书会,因为这样的课程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应该也算是异类因而难以开设吧) ,一学期只是为了读某本书甚至某半本书,结合不同版本、不同语言,逐字逐句地拆解、梳理、引证、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才逐渐感受到文本或思想的肌理,初步进入了那些以复杂晦涩著称的思想家的世界。

虽然考研更需要对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而基础的把握,无需深入专攻某一领域。但我仍然希望通过一两节这样的句读课向大家传递一些信息和感受。


我当然知道在今天这样的“加速社会”,一切都要追求速度、效率,与时间赛跑 。因此,无暇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的常态。但是请不要预先将自己置于这样的极端处境中,现实远没有那么急迫。况且,你还选择了备考,希望能够获得继续读书的机会。那么,耐心地读书、坐冷板凳就是接下来一年你的生活常态。读书的能力必须被培养起来,而句读是对耐心、专注力、理解力的综合训练。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可以充满愉悦。

第一年我们选择的文本是戴锦华教授的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收录于文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这是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研究的经典篇目。 为什么选择戴老师的作品呢? 首先,非常简单的理由是,它非常难读(至今记得当年硬啃戴氏“长难句”的经历),因为戴老师有高度自觉的、凝练的、理论化的语言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认为通常所谓的简洁、直白是学术写作的唯一美德,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学术写作也应该是拥有个性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对清晰易懂的不容置疑的推崇,是拒绝思考、排斥复杂性的结果。就像另一位同样以晦涩难懂著称的朱迪斯·巴特勒所说的,是“对知性生活的消费期待”。更不用说,语言本身并非透明的工具,而是观念与价值悄然渗透的领域。 因而, 一种看似晦涩的语言可能正是与日常拉开距离、反身观望的契机。

同时,戴老师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印象化的批评,也不纯粹是理论术语的展演,而是 将理论批评化,既有学理性的思考、对晦涩理论深入浅出的运用,也有对电影文本、视听语言的精致阅读。 因而,就像她在分析第五代时敏锐发现的两级镜头调度那样,在戴老师的作品中,一级是对视听元素、场面调度、叙事结构的细致的观察与发掘,一级是从理论(电影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电影史、20世纪中国历史)的宏大视野出发定位文本在结构中的位置,在这两极间的调配周转展示了最优秀的电影学者的批评潜能。


让我非常欣喜的是,第一年的句读课非常成功,我们用三次课、十个小时的时间句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也收获了很多同学写下的真诚的阅读与听课感受。











我们对内卷的调侃与嘲讽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努力,而是不想重复地、机械地做无用功,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消耗中丧失热爱与激情。当然,备考的过程充斥着如此这般重复的劳动,但正在此时,那些超出应试教材风格的、有鲜明作者性和高度思辨性的经典文本才愈益闪烁着光辉。


1. 戴老师的读者们,下次电影节偶遇时,可以说我 “超认真地读过您的文章”

2. 想要 感受学术研究、学术写作到底是什么样子 的同学,当然也献给质疑的同学,态度包括但不限于“不就是故弄玄虚、不说人话”“这也值得研究?”

3. 对 电影史、电影理论、文化研究 感兴趣,甚至想从事相关实践的同学。

4. 想要练习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同学,这个 界并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层次分明的


大家可以获得什么呢? 让我稍微岔开话题——我发现,每当要为人文学科辩护时,大家的策略总是我姑且称之为 “让步式辩护” 的方法,亦即,先承认“确实没有用”,然后再补上一句空洞的,“但有无用之大用”。 这种辩护策略加深了文科的困境。 因此我在这里要说,它当然有用。


具体到这里,句读课当然有用。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接下来一年你都要和文字搏斗,读下来这一系列的文章将提升你的理解能力与阅读信心, “拜托,我连戴氏长难句都读下来了诶,这几本教材算什么!” 。同时 ,你还能感受到优秀的学术写作是什么样子的,理论与文本的结合应该怎么做,甚至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而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 深度阅读对思维的训练,以及间接的对表达与分析能力的训练,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基本能力吗?

因此,在过去的三年中我选择了中国电影研究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戴锦华教授的三篇论文,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历史之子:再读“第五代”》 ,用20个小时和大家一起句读了这些文章。




今年,我仍然选择戴老师的文章——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本文发表于1994年,是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扛鼎之作。时隔30年,在《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等女性电影重塑中国银幕的当下,对它的重读又会激发哪些新的思考与感触呢?

让我们句读课见。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 “句读” 即可领取文章PDF




作者 | 殊彦

视觉 | 灰灰

编审 | 阿让、大橘





择校 | 备考 | 报名 | 咨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