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编辑力!」活动现场
上周六,食帖君幕后的编辑团队来到北京芳草地中信书店,与大家当面聊了聊我们是如何制作每一本食帖特集书的。
从将近三年前的第一本《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开始,食帖特集书以差不多每月一本的节奏,出现在大家面前。
虽然主题常常剑走偏锋,但幸运的是,食帖一路坚持走来,收获了不少肯定与认可。前不久,食帖君收到了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2017全球最佳美食杂志」第一名的奖状。这张奖状来得意外,也让一直“埋头赶路”食帖君,不禁认真思考起,我们究竟是如何从0到1,将食帖做到现在的成绩。
不知不觉,食帖已经出版了18本特集书了
这是这场活动的由来,也是食帖君一直以来的心声。这场分享的两位嘉宾,是食帖运营总监杨慧和食帖出版监制陈晗,她们见证并参与了食帖君诞生以来的每一步。如果那天你没能来到现场,错过了近距离与食帖君沟通的机会,食帖君在这里整理好了活动中的全部干货,预计5分钟可以读完▼
photo |《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01 食帖是什么?
#特集书≠杂志#
正如食帖君一次次解释的那样,食帖并非杂志,而是特集书。“特集书”这个概念源自MOOK。每一本特集书都有独立的主题,既包含了杂志的延续性,也拥有书的深度。
#食物≠食谱#
食帖也不是一本食谱书。食帖的内容以食物为切入点,但并不局限于食物本身,更不局限于脚下的一方土地。食帖的内容涵盖了食物背后传达的生活方式,连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食物关联的文化、艺术。食帖出版监制陈晗说:“我们想要以食物为媒介,去传达这些有趣的东西。”
在谈到制作食帖的初心时,她谈起了中学时热衷阅读杂志的经历:“杂志对我来说,是看向外面的世界和理想生活的一个窗口。”现在的食帖,也正这样努力着。
photo |《早餐,真的太重要了!》
02 食帖如何确定每一本的主题?
食帖用两年多的时间,制作了18本特集书。其中既有Brunch、美食漫画这样的小众主题,也有面包、便当等热门话题。在主题的选择上,食帖有着自己的逻辑,如运营总监杨慧说:“我们就是希望别人预料不到我们会做什么。”
以《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为例。2014年,Brunch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的概念。但是,食帖想要探索的正是和食物有关的好玩的生活方式。以这个小众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让大家去了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冒险但足够出其不意。
食帖的第一本特集书:《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03 一本食帖特集书是如何炼成的?
#高效沟通#
采访对象不回复,外部撰稿人突然失联,在制作特集书的过程中,都是经常发生的情况。为了保证特集书每月一本的出版节奏,编辑团队在沟通中必须做到尽可能高效率。
对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沟通。
对经常拖稿的作者,从死线前两周、前十天到死线当天,轮番提醒。
人在海外的采访对象、撰稿人、插画师,24小时随时反馈。
食帖编辑部的日常
#坚持原创#
为了保证特集书的视觉效果,食帖对图片要求一向很高。从创立之初,就常有人在微博和微信质疑书中的图片是否有授权。
为了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图片,去联络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对象,申请图片授权,在许多人看来是项冗杂到傻气的工作。但对食帖来说,书中哪怕是一个字,一张图片,一个小标志,都要有授权,是不容退让的底线。
《孤独的美食家》原版漫画内文,在获得原作者授后,出现在《美食漫画万岁!》的内文中
#参与设计#
食帖每一本特集书的封面,其实都是编辑部与设计师共同构思和沟通的结果。
以《美食漫画万岁!》为例,设计师最初基于一部或几部漫画的内文,做了五六版封面。但是没有一版足以表达出「美食漫画」这样一个丰富的概念。直到编辑部有一天突发奇想,为办公室里成摞的漫画拍了一张照片,设计师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终于做出了想要的效果。
#咬文嚼字#
作为一本出版物,食帖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各种各样的出版规范。书中频频出现“杧果”而非“芒果”,“比萨”而非“披萨”,“《航海王》”而非“《海贼王》”,并不是我们粗心大意写了别字。正相反,这些“别字”才是出版物中的正确写法。
中信书店,正在选购食帖的读者
从创立之初一路走来,食帖团队的背后还有哪些趣事和秘辛,真实的食帖编辑部日常又是什么样?干货之后,接下来放出的是食帖君的「真·心路历程」。
- 最初为什么会开始做《食帖》?
杨 2014年、2015年左右,B站上有很多美食类的电视剧和电影开始被大家注意到。我从《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海鸥食堂》等电视剧和电影开始追起,后来又看了很多纪录片,觉得食物这个方向真的很有意思。
日剧《深夜食堂》剧照
除了食物本身,后面还蕴含着很多人情味儿的东西。后来我加入了知日团队,开始做一个新的系列,也就是现在的食帖。
电影《海鸥食堂》剧照
陈 我的可能就更久远了,最初是从初中、高中开始的。当时很爱看杂志,每个月都会像追星一样,去追我喜欢的杂志有没有按时出版。
那时候,杂志对我来说是看向外面的世界和理想生活的一个窗口。后来到了大学仍然爱看,但是渐渐发现这些杂志里的广告越来越多了(笑)。
「美食的编辑力!」活动中,观众提问
先是失望,然后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想成为一名做杂志的人,尽自己所能,做更纯粹一些的杂志。如果我自己做不到,就去找到这样一个团队。
后来就加入了知日,知日又孵化了食帖这个品牌。
- 在特集书制作的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困难?
陈 以《美食漫画万岁!》这本为例,这个主题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可以说是我们目前所有特集书中最难的一本。开题之后就决定,一定要把日本的很多美食漫画大师都采访到。比如《中华小当家》的原作者小川悦司老师,《孤独的美食家》的作者久住昌之老师等。
小川悦司老师笔下的小当家
一开始,他们都不同意。我们就一遍遍地写联络信,讲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为什么想让国内的读者了解美食漫画的魅力,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坚持用一生去画漫画。
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这本书才做出来。中间的审改和质检等环节就不说了,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定封面。每本书的封面,其实都是编辑部与设计师共同构思和沟通的结果。
《美食漫画万岁!》最终的封面
这本书的封面,一开始设计师做了有五六版。但是没有一版我们看到后觉得,就是它了,完全能够传达出这本书的意思。因为这几版都是基于某一部美食漫画而做的,似乎没有表达出「美食漫画」这样一个丰富的概念。一直到最后非下厂不可了,有一天,我们突然看到身边堆成一摞的为做这本书而买回来的漫画。一拍脑门,决定给这些书拍一张照片。
拍完觉得还不错,就把照片交给设计师,让他以照片为底图尝试封面设计。没想到这次真的试出了想要的感觉。
编辑部购买的各种美食漫画参考书
杨 因为这些书年代不同、出版社不同,颜色乱七八糟。如果用彩色,那我们的书名就几乎看不到了。为了突出书名,文字部分我们使用了粉色和绿色的专色(常规的四色印刷中,颜色是通过四色叠印实现的。专色印刷的油墨则是预调好的单色,颜色更精确),带一点点荧光效果,底图进行黑白处理。
活动当天的中信书店,正在阅读《食帖》的读者
陈 食帖封面常用专色,一是因为我们很少用照片做封面,大多是图形设计或插画,底色部分就比较适合用专色;二是和四色叠印相比,专色印刷效果比较“正”,不显“脏”。虽然专色成本会稍贵一些,印刷工序也更复杂,但从成品效果考虑我们还是喜欢用专色。
在印厂盯印,用专色色卡比照封面的效果
- 食帖每月出版一本特集书,时间非常紧张,会如何保证出版节奏?
陈 首先,每月出版一本书的节奏是我们一直在尽力保证的。不过有时也会两个月或一个半月出一本(笑)。节奏上面最难把控的,就是和外部的沟通。如果对方不回复或延迟回复,事情的进展就有可能延后。
「美食的编辑力!」活动现场
为此,我们能做到的最基本的提高效率的动作,就是“快速反馈”。在每一次外部沟通中快速反馈对方,能为整个流程节约不少时间。
比如有一些在意大利或美国的插画师,他们可能会在国内时间凌晨两点突然问:“你觉得这张插画这样画OK吗?可以我就接着画。”所以如果知道这几天要和插画师沟通细节,我会尽量晚点睡,即使凌晨两点收到消息也快速反馈,这样对方就能在我睡觉时完成插画并发我,早上一上班,就可以继续推进下一环节的工作。
「美食的编辑力!」活动现场
杨 陈晗其实没有夸张,这是我们做前几本时的真实情况。当时我们在国外还没有常驻的记者。遇到有时差的情况,我自己的手机提示是24小时不停的,半夜收到我都会及时回复邮件和短信。当然,现在最艰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美食的编辑力!」活动中,嘉宾老师正在签售
- 食帖编辑部是不是每天都有好吃的?
杨 我们在办公室做饭的频率是差不多是每天。为了尝试选入书中的食谱是否好吃、过程是否准确,我们经常会在办公室里烤蛋糕、烤肉、煮锅物。好看的成品通常用来拍照,剩余的边角料就会分给其他同事。
陈 对,大家每天都盼望着边角料。(笑)
用来拍照的成品(左),和颜值虽低美味依旧的边角料(右)
感谢大热天赶来现场的每一位小伙伴。最后,食帖君想为自己打一个广告: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将简历砸向我们的邮箱!
-
商务合作|职位应募:[email protected]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呼唤食帖君
超全烤箱实用指南
食帖新书《真的,烤箱什么都能做》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 天猫全国预售中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快速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