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中财委是党领导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重要性自己去体会吧。
它以往讨论的都是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对于理解中长期的政策方向意义重大,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2018年4月“三大攻坚战”、2020年9月“双循环”、2021年3月“平台经济”、“双碳建设”、2021年8月“共同富裕”、2023年5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个事因为现在还处在决策早期,信息相对较少,市场关注度还没起来。
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政策细节、税费优补贴逐步落地,这必将会是我们近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每一次政策的重大转向,重大部署,尤其在资本市场都会带来新一轮财富的聚集,也就是新一轮的造富运动。
都说中国经济当下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说白了就是“穷”、“没钱”。
GDP需要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都不同程度的面临挑战。
现在大家都捂紧钱包、现金为王,这样一来经济就会更加糟糕,于是人们收入下降、财富缩水,没钱了,人们就更加保守。
当优秀的企业看到身边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即使有能力投资,也会选择自保,推迟投资计划;
当消费者看到楼市、股市下跌、就业不稳等迹象时,即使有钱,也会捂紧口袋。
企业和消费者的悲观,会加剧经济下行,而经济下行会进一步强化市场的悲观预期,步入“负反馈循环”通道。
但总要去打破这种经济的负反馈螺旋,经济才能慢慢好起来。
作为个体和企业自发做这种收缩行为是没错的,你也不要指望让他们率先去打破僵局。
有人主张自由放任,自由出清,认为失衡都是暂时的,长期而言市场总会自我调节,政府没必要干预。
如果从长期上来看,那我们就都是死人了。
人民会因为经济萧条、失业而受苦,进而导致政治极化——希特勒就是这种背景下于1933年成功上台执政的。
幸运的是,从1929年大危机和大萧条,到日本失去的30年,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我们已经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是急需政府出手,要快速阻断负反馈循环之时,避免悲观情绪的蔓延。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从全球范围看,2020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14.5%,而全球这一比重约为10.8%,其中北美、欧洲的比重分别为 8.4%、8.6%,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分别为8.5%、9%。
根据国家发改委与中国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8.2万亿元,与 GDP的比率为14.4%,其中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的占比分别为53.8%、33.5%、12.6%。
之所以开年就提出这项经济决策,是因为前面确实有成功的经验。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
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海外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收缩下,中国出口受到冲击,经济增长亟需从扩大内需角度打开局面。
2009年1月中国出口同比进入两位数负增长,拖累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降速至6.4%。
当时政府快速应对,包括投资于基建与地产“四万亿计划”,以及2009年6月出台的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方案。
2009年政策刺激后,7月CPI见底,社零同比在高基数下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在当时,真的成为了全球经济黑暗中的灯塔。
上一波波汽车、家电下乡,政策资金均以财政补贴形式落地,中央与省级财政各负担资金80%及20%,其中汽车安排50亿元,家电安排20亿元。
据发改委的统计,2010年汽车及家电两项补贴政策共拉动消费1700多亿元,按70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投入,财政对消费的撬动效果可达1:24,杠杆效果显著。
那这次还会不会还像上次一样立竿见影,杠杆撬动巨大?
我们不能简单的类推,可以肯定的是效果肯定会有,但同时跟上次比估计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