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性正义
徐昕 教授 律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最高检党组会、检委会研究部署加强检察管理、为 ... ·  3 天前  
善意取得是你老舅  ·  还有四天主观题,我嗓子哑了。 ·  3 天前  
善意取得是你老舅  ·  还有四天主观题,我嗓子哑了。 ·  3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吴邦国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 ·  5 天前  
中国法律评论  ·  司耕旭:独立董事责任的区分要素与法律限制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诗性正义

《变革时代的司法权威》序

诗性正义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5-20 21:06

正文


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时间过得真快


蒋超:《变革时代的司法权威》,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从歌乐山到上海滩

——《变革时代的司法权威》序


徐昕


“立足司法,推动法治,影响社会”,是我多年以来一贯的追求。为此,2005年我创立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CJS),2007年推动建立全国第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二级学科。但2007年博士招考时,因报名截止时间在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前,故当时的招录方向仍为诉讼法学司法制度。蒋超便是当年录取的三人之一,由龙宗智教授和我合作指导。


攻读博士前,蒋超就积极参加每周举办的司法学术沙龙。最初参加沙龙的人不多,只有十余人,有些自带小凳,挤在我当时的办公室——东山大楼北楼219。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蒋超表现积极,思维活跃。2005年一次讨论,激发出很多有趣的观点,让蒋超整理要点,他很快就整理了全部录音,包括每个人的每句话,并以括号形式进行补正。录音稿涉及对学界同仁的激烈批评,忙叮嘱他和大家,不可外传。刚在电脑中找到这份材料,名为“十月二十一号录音整理”。


蒋超的硕士论文选题《民事诉讼法学的引证分析》也是在研讨中敲定的。对此选题,他的硕士导师田平安教授和我都积极鼓励,司法学术沙龙还进行过专门研讨。论文完成后,获得了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较好评价。此文借鉴苏力教授及国外相关的引证分析,通过统计民事诉讼法学者的引证情况,对中国主流民事诉讼法学家群体进行量化分析,讨论了这一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机构分布、地域分布、学者流动、知识构成以及引证特点等,进而对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及其方法进行深入反思。他的结论之一是,当下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存在明显的人为学科壁垒,不仅以法学为中心,与其他社会科学缺乏沟通,更以民事诉讼法学自身为中心,与其他法学学科彼此隔阂。他还以同样的方法对刑事诉讼法学者进行量化分析。


这两篇作品成为《司法》第三辑“司法的知识社会学”专号推出的主打文章。我向来提倡,文章不要一个多余的字。依此标准,蒋超的文笔过于冗长,不够简练。经反复修改,仍未能达到要求,故我手把手对其初稿中逻辑和语句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一直主张,博士不是考上的,而是选拔的。录取标准就在于是否有一篇质量良好的论文。因此,我的博士招生“试题”早就公之于众,即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围绕考生提供的代表作和研究计划进行追问。从蒋超的硕士论文,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我的硕士导师常怡先生是蒋超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平时和蒋超有一些接触。在博士生录取前后,常老师说蒋超这个学生不错,多次向我推荐。


因导师组其他导师公务繁忙,第一届司法制度三个博士生的日常指导工作基本由我承担,主要包括每周一次的司法学术沙龙,研究性课程,随时的讨论,以及登山交流。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培养上,学生可以随时找我交流。当然,和老师的接触多了,他们经受我批评的概率也大为增加。


蒋超攻读博士的第一学年,我让他写篇文章——《律师需要的形成》。在我提供调研材料及论文思路后,他的初稿经反复修改仍远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最终放弃。我以此为例告诫他,博士期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术阶段,要专心学术,认清差距,博览群书,寻求突破。


严格说来,蒋超在攻读博士的三年中努力不够,表现较为平淡。我曾多次说到,他读博期间最好的作品还是那篇有些福柯风格的影评《国家权力展示的艺术》。依其智商,他在学术上远未发挥应有的潜力。正因如此,未来他应当还是有较大的学术发展空间。当然,关键取决于他自身对学术的投入。


我对博士和硕士的要求不高,三年写一篇有份量的文章。相比而言,蒋超的硕士导师田平安教授要求更为严格,他要求学生一个月提交一篇学术论文,以此方式强化学术训练。我注意到蒋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基本都是硕士期间写就的各种文章整理而成,说明他念博士时还在吃硕士阶段的老本。所以,后来我也反思,对研究生的管理是否过于宽松。自觉未必是最好的老师,严格要求很有必要,自由放任的政策或许只适用于有天分的学生。


登山交流不能不提。西政位于歌乐山下。此山在法学界颇为著名,西政人才辈出,据说就与歌乐山的仙气有关,许多知名校友多少都沾带了歌乐山的灵气。那些年,只要有时间,我几乎每天登山。愿意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登山队伍最多时达三十余人。每日黄昏登山,结伴同行,观夕阳,饮清泉,指点江山,其乐无穷。登山时的谈话,无所不涉,自然亲切,时而还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爬山之余,在西政体育馆打乒乓球是我和蒋超这届博士生的共同爱好,尽管大家都是入门级别,无技术可言,打法也粗糙,甚至比不上徐鉴劲小朋友那样舒展,但重在锻炼,挥汗如雨,亦乐此不疲。在我们相处的五年多里,我一直强调学术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倡导,在学术与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特别是坚持运动,以良好的体魄等待法治中国的到来。学生大都沾上了一些“诗性正义”的气息。


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论文选题阶段,对此我和龙宗智教授下了不少功夫。博士论文选题,极为关键。选题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决定其一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博士生课程上,我会花上几天讲如何选题。蒋超曾考虑农村社会治理方向,期望写出一部类似于《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的博士论文。我完全支持。但后来,他本人知难而退。


蒋超的阅读面较广,读书不限于法学领域,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都感兴趣。在学习计划中,他说到读书,“不定方向,不求甚解,率性而为,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种阅读兴趣适合从事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


我给蒋超建议的博士论文选题是《论法庭空间》。但由于他自身驾驭不能等原因,他转而研究司法权威。这一选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蒋超的研究不能令我满意:缺乏理论提升,经验材料不足,对策建议较为常规,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文风仍不够简练。而且,由于完成初稿较晚,我提出的许多修改建议未能落实。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在我看来,他读博期间的心态不稳,未专注于学术。或许应届博士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国家和学校的相关保障不到位,他们的较大精力耗费在为当下的生计发愁、为未来的工作忧心上了。


曾有一段时间,出于毕业后想换种生活方式等等考虑,蒋超很想从事实务工作。我认为,博士进入高校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大,故建议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高校。


2010年夏,蒋超进入华东政法大学工作,有了较稳定的物质基础,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蒋超来自贵州山区,从大学到博士,山城十年,求学西政,深深打上了山的印迹;而上海及华政,历来显示出海派的特点。如今蒋超的博士论文入选华东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文丛,作为导师,希望他以此为新契机,融合山与海的优势,将当年登山的坚韧用于航海的探险,以西政精神嫁接华政文化,找准定位,静心学术,再写一部高质量的“博士论文”。登高望远歌乐山,闲庭信步上海滩,期望蒋超在司法制度和诉讼法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龙宗智教授的序言对该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引申论及变革时代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不予重复,故而说些往事。作序时,我不禁想起那段与近百位CJS成员一起走过的日子。他们的欢笑与忧伤,他们的初见与离校,学习生活,点点滴滴,无需借助照片,便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过了铁西小面馆,伸向远方的铁路旁,正是登山的集合地,漫山清翠,斜阳点缀,一路欢声,一路笑语,登高望远,只见嘉陵东去,歌乐山下的西政与川外,暮色中映照出历史的苍凉……离渝赴京,即将两载,正如奥德赛所明白的那样,“这段漂泊本身就是我生命中一部分”,遂录下一些琐碎的记忆断片,用以勉励蒋超及所有的CJS成员,并怀念那段逝去的青春。


2012年4月1日于纽约


回复关键词 获取相关文章


雄安 | 检察 | 烟花 | 大案 | 司法 | 宪法 | 伍雷 | 死刑 | 机场 | 枪上访司改无辜冤案申冤刑法刑讯律师人权旁听日本咨询阅读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