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聚焦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校导网编辑、时评作者吴雁 @思想聚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o1 能带我们走进 AGI 吗?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工厂直薅,真爽!全是入坑多年反复回购的爱牌!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欧洲经济溃败!3000多七星级酒店100%羊 ... ·  3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第一眼以为是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的动态 ... ·  4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腰不行这件事,可能真的不怪你!戴上它就像被一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聚焦

番茄鸡蛋炒出了中国父母教出的废物

思想聚焦  · 公众号  ·  · 2017-11-03 21:08

正文


来源:小妹伴读(ID:xmbandu)



昨晚,一则《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视频刷爆朋友圈。

 

一男留学生参加聚会,决定做番茄炒蛋,不会。


不顾时差给妈妈发语音询问,又嫌讲的不明白,于是那边半夜正在睡觉的妈妈赶快起床做示范,爸爸在一旁录制视频。


收到视频讲解的儿子终于做出了番茄炒蛋。聚会上,朋友们都夸赞好吃。


这时,屏幕出现了暖心的广告词:


“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不少人看完直呼感动!戳心!看哭了!

 

我一脸懵逼,感动??感动的点在哪里啊!


这个世界怎么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都能全民高潮?

 

不会做饭可以理解,但第一反应难道不应该是问谷歌问度娘?


中美时差12小时,他的美国下午四点半,不知道是父母的夜里四点半,爸妈不用睡觉?

 

整个场景最感人的,是语无伦次的父母,是秒回微信的妈妈。那一幕太心酸了。可各位,自己平时收发微信的速度,心里还没点儿B数吗?


这样的场景,打温情牌,看上去泪流满面,实则骨子里三观歪透。

 

 

先为广大留学生正个名。

 

对此,大部分留学生表示不服:“妈蛋智障,连个西红柿炒蛋都不会还好意思混留学圈,对不起,这个锅我们留学生不背!”

 

那些决定出国的学生,即使不会做饭,但在出国前,往往都接受过家里的基础培训。毕竟中介、雅思托福班的老师同学、已经在国外的前辈,大都会告诉你:做饭是国外留学必备技能之一。

 

懂事体贴的孩子是多数,算时差是给父母发信息前的第一考虑因素。

 

但视频里的亲子关系也的确是当下中国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爸妈给我做这点事,不是应该的吗?

 

妈宝男、妈宝女称得上相亲市场最不受待见的两大群体。

 

网友吐槽扎堆出现:

 

“一个时年32岁身高182的男的特别真切地对我说:我妈妈说了一个男孩子晚上9点多一个人回家很危险会遇到坏人 。”


“50多岁,每天回家就往妈床上爬,经常跟妈睡,不回自己房间跟老婆睡。对了,早上还要妈做早饭给他吃,一70多岁的驼背老太太五点起来给他做早饭,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按理说,父母愿意付出,孩子理所当然享受,这样的关系类似于周瑜打黄盖。

 

习惯父母付出的孩子容易形成错误认知——周围人也得惯着自己,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微博见过很多被伸手党弄到耐心全无的博主。


明明文字或者视频中交代的非常清楚,相应的链接附在评论第一条,还是不断有网友毫无礼貌的发问:博主衣服什么牌子啊;住宿都在哪儿订的;裙子给个链接吧;你这个书哪儿买的。



碰到伸手党同学,分分钟抓狂。

 

班群经常有各种要填的表格文件,某室友从不自己去翻,在被室长提醒群里有要填的材料时:

 

“你帮我顺便填一下吧。”


“内容很多,你自己填吧。”


“那你把表格发我一份吧。”


“班群里有啊。”


“发我一下吧。”


……

 

将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被惯坏的孩子,凭什么要周围人买单。

 

 

“为孩子付出一切”,一直是中国式家庭的悖论。

 

或许因为80、90后多为独生子女,这两代人中存在很明显的现象:“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

 

这个广告里的这个留学生看上去年纪不小四肢健全,打字、说英文也很溜,智商应该没问题。

 

可是他连入门级的番茄炒蛋都不会做,由此推断很简单,在家里,他从来没有下过厨。要么不爱做菜,要么父母做得太多,根本不需要他下厨。

 

2011年4月份,留学生汪某连捅母亲9刀,母亲当场昏迷。这位51岁的母亲,将独生子送去日本留学,5年间耗费家中所有钱财,甚至卖掉房产四处借债,儿子仍然不依不饶。当儿子再次飞回国,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索要钱款,母亲一句“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终于激怒了儿子。

几天后,母亲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当得知儿子被关在看守所里,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她却开始为儿子开脱。而被羁押的儿子只是淡淡表示,希望还能和母亲保留母子关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对5年没回家的母女。女儿离家在音乐学院求学,母亲放下所有工作去陪读,连家中父母重病都不敢回家探望。面对镜头,她痛哭流涕,自责不已。

 

相比之下,你很难在美剧中看到父母帮子女带孩子,或者历经苦难成全孩子的桥段。

 

知乎网友@拔剑起长歌 曾讲述过她在美国留学时的经历。

 

寄宿家庭是德国人,家里土豪,祖父在德国开工厂,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中学时为了学习德语跑回德国打工,就在他祖父的工厂,所有的待遇和普通工人无益,为了省钱生病了也就喝点奇怪的药,默默干活默默挣钱,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是自己挣钱了,家里没有再给过。


中国父母,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用自己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


那淌着汗水的眉头,笑出褶子的面容,透露着一种将自我全盘交付的悲壮。


番茄炒蛋这则广告,停留在孩子要求父母夜里起床给他演示怎么做饭,但如果孩子是要求父母立马飞去美国手把手教,这样的父母应该也不会拒绝吧。


把子女放第一位,本来只是家庭模式的一种选择,却被约定俗成为标准答案,实在可悲。

 

《战国策》中,西汉刘向有一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是的,一个巨婴毁三代。“你溺爱我,那我就吸干你。”

  

 

对不起,父母也有自己的世界。


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孩子的需求大过天,父母的生活靠边站。这样的价值观,让我瑟瑟发抖。

 

鼓吹牺牲、讴歌苦情,实在值得商榷。

 

某珠宝品牌曾发布过一则广告——“有一种幸福叫做付出”:


梦想当舞蹈家的女主角放弃梦想成为全职妈妈,相夫教子伺候公婆,换来男主角梦想实现人生圆满。



广告一出,网友纷纷吐槽:这则广告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有人付出”而在于“歌颂付出”。


人们常赞誉“伟大的母爱”,无形中也让很多女性在这种赞誉里陷入自我牺牲的温柔乡,在无私奉献的光环中失去社会发展的空间。


年轻人一边挣脱这些广告对自己的道德绑架,一边又纷纷歌颂起父母的无私牺牲精神,并且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为人父母者的绑架?纵使没有什么险恶的用心,也是不值得津津乐道的。

 

想起前段时间,大学时代的好友刚刚生下孩子没多久,就忍不住跟我倒苦水。

 

“修完产假后回公司上班,工作特别忙,有时候晚上回家累的不想说话,只想倒头就睡。但是还是要半夜起来奶孩子。有几次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想让孩子尝试喝点奶粉,就被婆婆臭骂,天大地大孩子最大,为孩子这点苦都吃不了?就没见过这么当妈的!”

 

武汉晨报曾经报道过,一位母亲为儿子“培优”,孩子半岁开始到如今5岁已上了17个班,投入12万元。夫妻俩一个月总收入约8000元,其中2000元用来赡养老人,其余除基本生活外,全部投入到了儿子的“培优”中。

 

妈妈说“几乎没积蓄,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前途,我无怨无悔。”

 

不仅喜欢对父母绑架,还喜欢对老一辈绑架,老人不帮小辈带孩子,就是不负责任。

 

是谁规定了父母必须是含辛茹苦的?母亲就一定要永远付出和牺牲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心安理得享受生活,而是要把毕生积蓄省下来,给在外留学的孩子还信用卡呢?

 

是不是因为安逸轻松的父母形象,就不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众审美要求?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谈到:“家庭中最重要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个体生活的完整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如果父母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很难培育出成功的孩子。

 

这样的广告里,父母成了砧板上的鲶鱼,任劳任怨由孩子支配,半句抱怨都不能有。

 

各位,不要再感动了,你应该也不想为人父母后,成为苦逼和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作者:小妹,毒舌而又善良,不仅颜值爆表,武艺也样样不少,既能提笔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伤心时为你敷药,失意时给你陪伴。公众号:小妹伴读(ID:xmbandu),愿我的文,浸润你的心,只要你能来,多晚我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