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刘亦菲本人并没有偏见,甚至印象还行,前几年,有一回我在微博吐槽她在《新倩女幽魂》的表演差,结果她的粉丝汹涌而来,个个都@刘亦菲,当时有欧弟等明星动不动怼说了两句不好听话的普通人,引导粉丝进行攻击,我还挺怕被无脑粉丝缠上的。刘亦菲当然没有,我还顺便逛了下她微博,貌似微博上还挺干净文艺低调的一姑娘。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朋友拿了免费的票,我没看一小半就跑了....杨洋我是第一次看他,有没有进步不知道,刘亦菲是很难谈得上有啥进步的...当然,豆瓣吐槽她丑,也没必要,她还是好看的,甚至五官比很多人标准得多,问题是——这种好看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的好看,或者是纯情少男心中同桌的那种好看,绝对不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好看”。
很多人会觉得刘亦菲“钝”,那她的“钝”表现在哪儿呢?又说刘亦菲“空有美貌,没有灵魂”,“灵魂”太抽象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很多人演戏都钝,为啥刘亦菲比别人收到的这种批评更多呢?
我以为是“她很好看,但是却好看不到五分钟”的落差导致的。
电影作品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画你只需要看一眼,最多不超过十分钟(类似于柳梦梅对着杜丽娘的画像痴痴的发梦的脑残粉行为排除),但是一个电影至少90分钟,现在还一般有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盯着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哪怕美得发光,人也会慢慢失去兴趣。
石挥在他的谈艺录中说过演员的表演艺术,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动物,所以演员的表演要逐步深入,逐步加强刺激,不停的给观众新的刺激,让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你身上,从开始到结束,而且哪怕这一次结束了,还要留下余韵,让观众希望下一次见到你。
一般来说,表演艺术都是逐步推进的,演员出场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的轮廓,然后随着剧情的推入,填上血与肉,补上眼睛鼻子嘴巴,最后完成角色。表演艺术跟电影的故事结构一样,一般都有“起点---发展---高潮---结束”的结构,商业片非常明显,艺术片也在“暗涌”中有这个结构。一出一成不变的电影,是没人看的,一个没有推进层次的表演,也是很少人会欣赏的。
演员不能一出场就把所有东西都抛出来,必须收着一些东西,慢慢的分次给到观众。
我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色戒》中的梁朝伟,梁朝伟怎么出场的?“轰”的一声,门拉开,两边都是守卫,易先生走出来,身量矮小精悍,一脸阴郁,这个出场,梁朝伟只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和影片基调,也就是一个大概轮廓,接下来,到了太太们打麻将,易先生在女人处的老辣在这一场才出来,相当于在这个轮廓上又补了一点点上去。
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技巧,在这种“分次给”的过程中,这个人物就立体丰富了,多样化了。
演员的表演除了要逐渐深入,还要声东击西。我等下要动左手,我不能让观众立刻猜到我要动左手,我下一个动作要坐下来,我不能在上一分钟就让他们猜到我有“坐”的意思。
演员与观众是种对弈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演员如果引导不住观众的情绪,就容易让他们嘲笑。
而刘亦菲刚好就是一出场就把所有东西都用完的类型,相当于“开场的表演就是巅峰表演”,直接把整个人赤裸裸的顶到观众面前了,后期没有展开了,一眼过去就看透了,没有了补血肉的余地。
而且刘亦菲更倒霉的是,跟一般普通漂亮的演员比,她给的落差感会更大!因为太标准的“美貌”,一下就把观众的胃口吊高了,相当于唱戏时候的吊门开场就起高了,后面你会把自己搞死,一降吊门,观众就会知道你露怯了,不行了,顶不住了。开头就最好的,后面就只能走下坡路了。
宁可演员长得平淡无奇一点,慢慢的再深入的钻,钻的过程中,把人物慢慢的丰富起来,一来观众寄托的希望不那么大,二来,人物在发展,双重优势下,可以赢得观众的好感。以唱戏打比方,这就是戏行里说的“云遮月”,演员刚出场的时候,唱得不亮,像一块云照着一样,慢慢的悠悠的唱,越唱越好,渐入佳境。
所以,表演艺术,其实对于“美人”是更苛刻一些的,当年的李嘉欣,今日的刘亦菲,都是这般。
一个有时间长度的动态的东西,哪怕天赋平平,走势上涨,不断有惊喜,这就是一种优势。
比如表演艺术,又比如,人生。
(穷,麻烦帮我点击广告,谢谢啦~)
点击查看我上篇文章:努力挣钱,合理消费~
苹果手机专属赞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