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
评论
和
赞赏
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本页最下方的
"赞赏"
并且
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冬至就快到了,又到了科普冬至习俗的时候了。今年的版本有不少修订,也欢迎大家再补充哦。
江南地区素来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依照周朝时期的历法,以冬至夜为岁末,也就是除夕;冬至日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所以过冬至夜就是过除夕,而冬至就是过年。秦灭六国后,改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岁末。《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江南地区则依旧沿用两千多年前周历的习惯。所以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吴越地区重视冬至,其实是沿袭了旧俗。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在唐、宋时代,冬至也要祭天祀祖,皇帝会在郊外祭天,百姓则会向父母尊长祭拜。。
江南地区在冬至有各种习俗。上海无锡有吃汤圆的习俗、苏州则饮桂花冬酿酒,绍兴吃馄饨、杭州吃年糕、台州则有食“冬至圆”的习俗,还有些地区吃糯米饭等。这些都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民俗。
我们吴语区也有一些地方并不是那么重视冬至,如崇明-启东-海门一带的沙地人可能就较少过冬至。(如有错误请纠正,吴语君是听启海朋友描述的)
现在每年冬至,媒体广泛宣传冬至吃饺子云云。甚至一些本地媒体也非常莫名其妙的开始发布“冬至吃饺子”的相关内容。有的吴越的下一辈就搞不清楚了,以为我们冬至也吃饺子
。有孩子的话,请记得要把我们的这些传统风俗告诉下一代!记得也要用吴语告诉他们~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我们吴越人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在杭州有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
在绍兴地区,冬至是个大节,吃馄饨,《越谚》中还有提到甜味馄饨,要祭祖,要在冬至前酿酒,舂米。冬至那一天要好好睡觉。
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团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宁波吃番薯汤粿(番薯,酒酿,圆子,年糕等)和大头菜㸆年糕。
番薯汤粿,就是把圆子、番薯、酒酿一起煮。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
粿
,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
粿
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在做番薯汤果时,还要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冬至夜,苏州有饮冬酿酒之俗。该酒仅冬至前酿造一次,色清香冽,碧清香甜。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苏州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苏州农村地区还要蒸"冬至团",用的都是素馅,豆沙,罗卜丝,咸菜等。
还有一些地方,在冬至有吃赤豆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常州在冬至这一天要吃胡葱笃豆腐。笃,在吴语里是慢火煮的意思。寓意一年来一清二白做人。
来源有三:
一是胡葱属冬令蔬菜,正逢“冬至”前上市,豆腐是老百姓家常小菜,既便宜又实惠;
二是胡葱与豆腐含热量高,常州有“热豆腐烫死养媳妇”的俗话,仲冬食用,实在是既可口又暖身;
三是“富”与“腐”谐音,“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一民间谚语迎合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