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大学
混沌研习社(Hundun University)是一所全新的互联网大学,力邀全球最顶尖的老师加入,奉献最专业、最实用、最顶级的移动互联网创新课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大学

开门

混沌大学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8 17:50

正文

今天,我郑重宣布,混沌研习社已经完成了它认知启蒙的使命,正式向创新教育迈进,升级为混沌大学。


我将用毕生努力,将混沌做成全世界最好的聚焦创新教育的大学,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创新大学,陪伴100万最有梦想的创新者。


再见,研习社。你好,混沌大学!


演讲者|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混沌创业营主持教授


乔布斯说,当你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的偶像会提醒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要到哪儿去。


很幸运,我有三位“偶像”——熊彼特、芒格与王东岳。 这三位伟大的教师对今天的混 沌大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有三个关于他们的故事,我想与你分享。


开门


第一位教师,是熊彼特。



熊彼特曾经有三个愿望:做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但现实中,他从政、创业、投资,样样失败。在学界,他与同时代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恰恰相反,在凯恩斯当红的20世纪,熊彼特寂寂无名。


今天,熊彼特却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政策的决策者。这是因为, 熊彼特是主流经济学家中,第一个将“创新”这个词单独挑出来的人。


他认为,“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因此资本与人口所导致的增长不能称作发展,“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本质。


这成为了我创办混沌大学的第一个认知: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的第一推动力。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源头,在1905年。当年,奥地利学派掌门人庞巴维克主持了一次经济研讨班,邀请了6位不同学派、观点各异的高水平经济学人,历时半年。


熊彼特并没有马上得出结论,但6年后,他写下了讨论课题的答案,这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曾经尝试以数学来建构创新理论,“一直坚持不懈、近乎自虐地用他的头脑去撞击这堵谜一样的墙。”


遗憾的是,他去世六十多年,创新依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没有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也没有形成可靠的创新教育方法论。


我想,与其等待,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2011年,我尚在中欧工商学院工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创业者提供创新教育。


从中欧创业营到如今的混沌创业营,我们一直探讨的不是创业,而是创新。


在创业营,不讲管理,不讲文化,只讲创新思维。


我们像庞巴维克一样尊崇多样性,用大量时间寻找商业领域最独特的思维方式加入:俞敏洪、张邦鑫、罗振宇、樊豋、王小川、傅盛、王旭宁、刘畅、汪静波、陆风、王俊、俞熔、戴威、王宁、徐小平、任泉、王兵、潘江雪……


创业营,这个聚集了中国最有创新力的创业家群体的班级,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商业创新理论的研讨班。这些人碰撞出的火花,是中国商业创新理论的奇点,而他们所成就的,也将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没有找到那个优雅的数学公式,让熊彼特认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是个“愿望落空”的理论家。但这却无法掩盖他是一个伟大的教师。


熊彼特说:一个好老师的作用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可以说,庞巴维克的研讨班为熊彼特“开了门”,也教会了熊彼特如何做一名教师。


熊彼特反对形成学派,不会根据学生与自己意见的契合程度来判断他们,只要学生的想法确实经过自己思考,他并不在乎这些想法具体是什么。


有人问熊彼特,你的实践如此糟糕,怎么好意思讲创业创新呢?


熊彼特答,你什么时候见过路标沿着他自己指的方向走呢?


这句话给作为创业失败者的我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世上并不缺少沿着路标往前走的人,世上缺少人停下来,作为一个路标指引方向。


中国不缺少一个创业者李善友,但中国可能缺少一个去做创新教育的李善友。


因此,在熊彼特的指引下,我创办了混沌大学,只关注创新一件事。 最核心的理念也来自熊彼特:


没有校长、没有导师,也没有门徒。

不灌输价值观,不洗脑不励志。

不求一致性,唯求多样性。

只为拓宽认知边界。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如果混沌大学对你能有所作用,希望是为你开门,而非关门。


舞剑


第二位教师,是查理·芒格。



93岁的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档。巴菲特说,芒格能够比任何活着的人更快、更准确地分析任何种类的交易,他能够在60秒之内找到令人信服的弱点。


芒格的敏锐源自于他不断的学习,他说,他和巴菲特都是自己定义的学者。


有一次,芒格在机场安检,不知什么原因不断鸣叫示警,他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飞机已经起飞。可芒格并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芒格到底在学什么? 芒格说: “我一生都在追寻更好的思维模型。” 他认为思维模型头等重要,因为它是大脑中固化的“套路”和“惯性”,直接影响对商业的判断。


芒格说,他至少有100个思维模型,且都来自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比如,数学、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自己的多元化思维模型。


他格外强调思维模型的多元化,如果只在某一细分领域学习,会将人的思维和视野困在狭小的空间里。 就像一个人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他眼中的任何东西都会像钉子。而各个领域间理论相互碰撞、相互修正,则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芒格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最大的不同:成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有效学习。


这成为了混沌大学的第二个认知:


创新教育的基础套路就是思维模型。


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跨学科自学真的太难了。


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开设一门叫做‘补救式普世智慧’的课程,它将提供许多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应该花一个月时间来学习这些多元思维模型。


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教授开这门课。也许他们不想开,也许他们不知道怎么开,也许他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每个教授都死守自己学科,老死不相往来。”


我想,与其等待,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几天前,混沌大学公布了2017年下半年的课表,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创新的跨学科思维模型大全”,是创新教育的TBD模型,它建立在科技(Technology)、商业(Business)以及人文(Design)三重知识结构之上。


T系列 -互联网行业的最新实践经验:产品、运营、商业模式、科技


B系列 -商学院MBA体系的经典内容:战略、营销、组织、金融


D系列 -人文美学、认知革命、创新思维、个人管理


在这些领域里拥有顶级思维模型的人,就是好老师。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遍访全球,将他们请上讲台,才是一所大学真正的围墙。


俞敏洪 ,中国最知名的老师,首次系统提炼新东方组织创新试验的方法论;


马东 ,全网连续三年最火综艺节目《奇葩说》监制人,他对娱乐产业体系化的思考;


傅盛 ,中国最具学习能力的创业者,解析认知持续升级的通路;


Michael Jordan ,人工智能宗师级教授,分析人工智能的风口机会;


……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让好老师成为创新者的教练。 2017年,我们将思维模型作为混沌大学基本教学单元,让每一堂课都围绕理论、案例、方法论、参考书和练习这五个要素展开。


这样的每周一课,全年无休,躺被窝里看直播就能上课。50堂课,50个思维模型,不过1000元的学费,20块钱就能习得一个思维模型,为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芒格说,我的剑,只留给能够舞动它的人。


混沌大学,愿意做这个舞剑人。


匠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