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这里有视频行业海内外热点、超实用视频营销干货、最前瞻行业数据、最新锐观察评论。不只兜售资讯,更量贩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召开2025年2月工作例会 ·  7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综合快讯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年报】国际原油海运市场2025年展望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赫伯罗特24艘集装箱船,获绿色融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见字如面》抗疫特别制作版:读懂中国人的战疫观、朴素情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 公众号  ·  · 2020-02-25 20:12

正文

夏江临、许诗琨、蔡毅、林军、王跃文、姜贝贝、张凤……越写越长的名单里,或许没有被大众熟知的名字,但他们说的话、遇见的事,却是此时此刻太多人的心里话、切己事。

过去一周,这些名字通过《见字如面》被更多观众认识。 他们是一纸素笺的写信人、收信人,但信的起点与终点又不止于他们——特殊时期,一封封人间来信,其实连接着所有“同身共命,同气连枝”的人。


已走到第四个年头的《见字如面》素以明星读信、读名人信见长。 总导演关正文说: “从疫情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关注、收集相关信件。 全国普遍实施隔离措施之后,写信,成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网络,大量信件成为感动亿万人的公共素材,极具传播价值。 ”于是,节目推出抗疫特别制作版,走进特殊时期不同境况中人的内心。

展读这些信,我们能读懂中国人的战疫观、朴素情。

一线来的实录,为特殊时期存档特别记忆

特别节目的第一封信来自上海。 夏江临与丈夫许诗琨是不同医院的护士,结婚六年,今年春节,他们才第一次拿到了可以共度除夕的排班表。 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计划。 作为上海首批医疗队成员,许诗琨刚吃了15分钟年夜饭,就在一通电话后紧急奔赴武汉。 两天后的下午,他所在的上海医疗队正式接管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二楼普通病房和北三楼重症监护病房。 大年初七,妻子在挂念中写下家书“我多么为你自豪”。


六年、第一次、15分钟、两天,嵌在家书里的数字没什么惊天动地,却真实记录了一对医护夫妻从日常到战时的时间刻度。 平常时期的忙碌、战时的高压状态,他们只是万千医护人员的一道缩影;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又是这些天感动中国的一组英雄群像。


已上线的七封信中,有四封出自一线医护之手。 除了夏江临的文字,还有武汉市中心医院蔡毅医生写给小卖店老板的送别信,以及军医张凤许给自己的生日愿望。 蔡医生的悼念里,那位已逝去的凡人小林固然是主角,但人们也能从侧面看见医护们的工作状态。 平日里,“医生忙,快递小哥等不了”,所以医院门口的小卖店是医护们取快递和外卖的中转站; 疫情当前,已连续工作两周身处疫区的蔡医生被通知退下休息,“但我还是决定带着四个小伙子继续下一个14天”“我就想留在这里,继续救治更多的人,更多小人物,更多武汉市民”。 张凤写在32岁生日那天的日记里,人们跟着她的讲述,看见“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略有雾气的护目镜”,更读到了方舱医院里医患间的相处点滴,“八天,有几个病人已经叫得出我的名字,好心的老太太喊我看新闻里我们的同行”。

隔离区外,普通人知道医护辛苦。 而这些一线来的实录,让人们得以跟随医护的主观视角,了解隔离区内最细腻、切近的点滴,为特殊时期存档特别记忆。

平凡人的视角,承载我们血肉相连的爱与痛

林军是目前五封信里唯一一位永远无法抵达的收信人。 在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前,他的小卖店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门前开了十多年。 快递尚未普及时,他是医护们的送货人,推着小车准确送达。 手机支付还不成熟时,他会给白大褂里不放现金的医护们赊账,说是回头给,可大家忙起来有时会忘记。 时间久了,记得清账的,林军说个数,记不清的,就大家商量个数。 十多年比邻而居,“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成了医护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像蔡毅医生在送别信里写的,“我都不知道他叫林军,还是林君,还是林均”。


“小人物”,是蔡医生笔下反复提到的词。 医院就是人世间,往来都是平凡人,无论小人物林军还是每个病患,“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 突然没了,我们才发现,他在我们生命中是那么重要”。 事实上,“小人物”之所以重要,因为像林军那样,他勤劳善良热爱每一天的模样,也是我们希望自己努力生活的样子。 “小人物”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次战“疫”中牺牲的、逝去的、战斗的每个人,本是社会各个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奋斗者,是所有平凡人共同撑起了社会运转,构成了美好人间。


蔡毅为平凡人写下疫情时的赞歌与挽歌,夏江临和张凤的信则是再度让大众看见“白衣战士原本生而平凡”。 作为妻子,夏江临挂念丈夫,“你好,家就好; 你好,病人们就好”。 站在女儿、母亲、妻子的不同角度,张凤的三个生日愿望平凡得天下人没有不同——愿长辈健康长寿; 愿孩子无忧无虑; 愿“阳光早日照进黑暗,让四方归家之人找到回家的方向”,待她和同为军人的丈夫再相聚时,“我们将不再背负厚厚的防护服,可勇敢安全地去拥抱每一个我们爱的人”。

网友为许诗琨儿子的童言眼眶一热,“爸爸去打怪兽了”; 为蔡毅的肺腑之言泪流满面,“也许我也会顶不住压力,我也会被感染,但是,那又如何呢? 大疫当前,有何惧哉? ”也会为张凤所思考的问题激荡满怀,“我并不后悔,哪怕不久后的某一天我将回归平凡”。 共情,因为平凡人的视角,承载着我们血肉相连的爱与痛。

致未来的思考,以敬畏与珍惜拨开生命迷雾

准确说来,王跃文和姜贝贝的信没有具体的收件人。 湖南作家王跃文写了一首诗《假如我还能活下去》,成都的中学生姜贝贝以拟人口吻替新冠病毒写了封“病毒来信”。 异曲同工的是,他们的目光所及都包含了未来。

中学生的信中,她让病毒成为主角,生动模拟了邪恶的病毒入侵人类的过程、战术、计谋和心态变化。 站在“对手”的视角,她讲述了武汉、湖北和全国人民奋勇抵抗的故事。 关正文说,这场战“疫”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战士们上前线,普通人坚守堡垒,未成年的孩子们也希望以他们的方式尽己之所能。 所以这封信里,“病毒”对戴口罩、不聚会的人们无计可施,在人们团结一心的场景前“感受到了末日气息,我就要投降了”。


作家把对未来的思考写进了诗歌。 疫情终将过去,劫后余生的我们,将有怎样的改变?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我要加倍爱我所爱的人”“我会有更多敬畏”“我的餐桌上会更加简单”“我能想到的恩人,是种棉花的农民,是织纱布、制口罩的工人,是送口罩到家门口的快递小哥,是也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不眠不休与死神搏斗的人”……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作家的话写进了太多人心里。 网友留言,更珍惜健康,更珍惜家人,更敬畏自然,更敬畏生命的守护者。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阳光下撒欢,去向往的地方行走,向所爱的人表白,在少年的心里种下成为凡人英雄的种子。

生命的迷雾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疫情过后,我们都将拿着沉重的台本,重新踏进日常生活的河流。 这些人间来信,从不同维度让人明了,那些消逝在身后的人与事不再回来,“敬畏”与“珍惜”也不是抽象的词,而是云开雾散后,值得每个人握在手中的生活的答案。

作者:王彦 |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人间来信,读懂中国人的战疫观、朴素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