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假设你遇到定题作文:
葫芦娃大战青蛇精的意义
。你会怎么写?
或者,如果话题是:
政府今年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
。让你基于此分析,写一篇议论文呢?
我想,「葫芦篇」你多半思如涌泉,「量化篇」,可能就要挤牙膏了。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一个话题能大有话讲,另一个却难以下笔?
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了你考试时,大作文是靠本事,还是靠天意。
「葫芦篇」,你知道这是一部动画,娃是主角,蛇是反派,正邪相斗,邪未胜正;但「量化篇」,你可能对「量化宽松」的基本事实都不了解——它是什么?是干嘛的?有何影响?有何优劣?
所以你看,其实对一个话题有无话说,最底层的决定因素是:
是否积累了足够多的基础事实。
「量化篇」哪怕你仅了解该政策大体就是「印钞票」,你也有话可评——钞票多了,刺激经济;但如果发出去的钞票多而未收回,那是不是钱就没那么值钱了?
所以,你看,事实积累越多,你可以用来判断事实的依据就越多,由此才可能得出经得起推敲的观点和论证。
1.
看题有话说,与你分享三点,迅速积累基础事实。
第一步:多读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类作品,比如传记,专业著作,历史,纪录片,维基百科等,这些作品,都会阐释基础事实,告诉你真实世界是这样运作的,有这样的事。
这些作品,很多往往是在你阅读舒适区外的,你可能会时常读到一些不认识的术语——不是字不认识,而是未知信息。
比如,许多行内人认为是大白话的词,对外行而言,可能就是天书。举例,「隔夜利率」,哪怕你知道利率,但前面加两个字,事情就又不同了。
再比如,《经济学人》讨论是否应该允许人们自由移民,有人说「控制边境的代价很大,想想柏林墙」。如果你不知道柏林墙的典故,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深意。这类名词,遇到就是扫盲,见一个收一个。
第二步:撰写卡片
。
每天写一篇作文,想想就犯难。但每次读完书,不论读多读少,写一张卡片,就轻松多了,也更能持续行动。
卡片可以写在电子笔记里,格式可以是:
这次学到了哪些事实?
可以应用到哪些话题上?
牛人怎么看这件事?
我怎么看?
我可以怎样优化自己的行动?
写下来能帮你理清思路,将知识以自己的方式编码,更容易吸收。
第三步:全入 Anki
。
学过的东西,会背是基本要求;会背以后,离开了书本就能随时记起,就会随时有所发现,研学的机会就更多了。
你可以把所有学到的事实都放在 Anki 里记下来,所有精彩论证放 Anki 里记下来。这时,可别忘了最小信息原则:
每张卡片每次只出现一个信息点。
这样记起来才更轻松高效。
Anki 同样可以用来解决
快速调用
的问题——在话题和素材之间建立足够「短平快」的路径,只要在脑海触动了话题,所有相关的素材都能迅速亮起来。
你可以直接把整理好的「话题 - 素材」全部都入 Anki, 整理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卡片正面:素材简述
卡片背面:对应的话题
反过来也可以。都是中文内容,背起来也容易。另外,如果素材对应多个话题,也可以做成 cloze 型的挖空卡。
这样,在考场中你才能快速调用所有积累,写文章对你来说就成了拼接卡片。
周围还在绞尽脑汁想内容凑字数,你已经在优哉悠哉地筛选排列现成的卡片了,当然你赢。
2.
积累事实,当然不仅是对考场有意义——它关系到你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影响着你的三观。
V2EX 创始人刘昕说: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基于你当时所掌握的所有信息量。如果信息量发生改变,你所做的决定和之后的实际行动也就会必然发生改变。
确实,一个人掌握的事实,影响他的决策。但问题在于,很多事我们以为是事实,其实并不是。
思辨经典
Beyond Feelings
一书引述过一项研究 :
「有人调查了 100 万名高中生,70%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只有 2% 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更有甚者,100 万名学生,全都认为自己社交能力高于平均,60% 认为自己能进前 25%,25% 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处于前 1% 的水平。」
这意味着,许多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不符合事实。学生如此,成年人何尝不是。调查发现,大部分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技术高于平均。
高估自己能力,往往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缺乏经验,也就是缺乏必要的事实积累。而高估自己的社交、领导能力,容易招恨招黑而不自知;高估自己驾驶技术,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
缺少事实就缺少了判断依据,观点就只仅仅只是观点而已,没有讨论价值。比如:
在美国边境线上建造围墙阻止非法移民,这件事,0 到 10 分,你有几分赞同?
《知识大迁移》作者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用这个问题和 16 道常识测试做了项调查,结果发现,16 道题全答对的人,普遍不支持修围墙,而 16 道题全答错的人,高度赞成修墙。
常识测试得分越高的受访者,越不赞同修建边境围墙
。
缺乏常识的投票者会想:
政府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迅速修好一道神奇的围墙,以达到震慑非法移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