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上期所橡胶期权培训 诗董橡胶 童靖靖分享)
1月28日,全球首个天然橡胶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上市,成为服务产业链中广大企业的又一重要举措。
天然橡胶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一种战略资源。其产业价值链可分为种植、收购、加工、贸易、应用五个环节。
在橡胶种植阶段,呈现小农经济特征,种植高度分散,85%为中小胶园。同时,受天胶品种特性影响,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适宜的土地和充足劳动力是主要生产要素,生产经营受天气、政策影响明显;并且天胶的生产周期长,种植后5-7年产胶,25-35年后翻新;原料价格市场化定价明显。
在种植的高速分散化下催生了原料贸易,主要是通过收购原料赚取差价,解决胶农和加工厂资金周转和货物运输的问题,加工厂也会直接向当地胶农购买原料。这个环节具有一定覆盖半径,且收购商在当地多背景深厚。
在橡胶加工环节,主要盈利来源于加工利润,但原料和成品均为市场化定价,加工厂固定资产比重高,流动资金需求大。
到了贸易环节,过去传统模式是为一买一卖,赚取地区和批零差价。但在高度金融化后,经历了投机、融资到套利的不断演化,与期货深度结合,是实质的定价环节。
最后在应用方面,橡胶下游以轮胎厂为主,占整个橡胶消费的70%,采购模式以长约、现货结合为主。其中,橡胶 40%的消费在中国,国内无法自给依赖进口。终端消费具有强周期性,需求波动剧烈。
在2012年前,中国汽车轮胎行业腾飞橡胶需求暴增,产能供应不足,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势。但随着新增供应释放,下游需求放缓,整个橡胶行业产能过剩,出现供过于求格局。
在供应方面,全球天胶供应主要集中于亚洲,主产国泰国(36.4%)、印尼(25.6%)、越南(8.3%)、中国(6.4%)、马来(5.9%)、印度(4.7%),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少数地区,如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西、危地马拉。同时,近年亚洲新兴产区涌现,有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
从供应趋势来看,目前胶树种植面积已到顶峰,新增产量还在释放中,2021年前产量仍处于快速上升周期。由于天然橡胶供应呈现长达数十年的长周期,而众多小农户的分散行为导致去产能(砍树)无法自主完成,供应趋势一旦形成难以扭转,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和政策补贴。
从目前看,产胶国还有大量树龄在10年以下的胶树,且均为2000以后种植的高产树种,有较大的供应释放潜力。就此来看,2012-2020年天胶供应处于加速释放期。在增量上,越南、泰国东北有大幅增长空间,作为新兴产区,柬埔寨缅甸老挝亦有较大潜力,非洲供应持续上量。但是天气、低价、政策会对供应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原料价格表现上具备一定韧性。近年来,胶价跌至极端低位后,对高成本区域开割意愿的抑制和刺激翻新的作用出现。就主产国泰国而言,其杯胶原料在30-35泰铢是刚性支撑。近期泰国政府现金补贴、贷款、橡胶铺路等提振需求的措施频频,这些更多的是以补贴亏损、消化过剩量为目的,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供应量。橡胶目前正处于高产期,叠加政策的出台,可能令橡胶价格的探底之路更显坎坷。
在上游加工环节,产能过剩整合持续。目前全球橡胶年加工能力远远超过原料年供应量,行业内各加工厂大小不一,产能集中度偏低,行业整体开工率仅50%。同时,上游加工厂为初级原料加工业,缺少进入门槛,资金占用大、风险高,产品、技术多年没有重大变革,经营模式也相对陈旧,加工利润难以保证。并且,由于各公司管理成本、运营水平差异巨大,盈利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此情况下,目前行业已完成第一轮整合,全球前6名已占总产量的55%左右。此外,产业外资本也在持续进入,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在库存方面,巨量库存累积 消化压力等待释放。目前市场流通库存仍在累积,仍在150万
吨左右。(目前上期所43万吨,青岛保税区约10万吨,区外近40万吨,产区13-15万吨,期货老库存近20万吨,轮胎厂原材料25-30万吨)。同时,高库存仍主要以非标套利形式流转,但需警惕未来套利模式能否长期稳定持续:一方面,目前套利模式高度拥挤,交易成本逐步上升,套利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另外,未来20号胶一旦上市现有现货流通和交割都会受到较大冲击。
从天胶全球需求来看,中国市场40%的需求量稳居首位。但在趋势上,目前中国引擎整体放缓。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轮胎产业启动,带动了十年的天胶牛市,但自2014年后国内增长整体性放慢,天胶供需格局逐渐逆转。
同时从下游消费来看,近年来轮胎增长遭遇天花板。国内天胶消费的80%来自轮胎市场,这其中首位是卡客车胎替换(26%):自2014-2015年以来公路货运市场阶段性饱和;新的交通运输规划导向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多式联运;治超带来轮胎轻量化趋势且替换周期延长。同时,卡客车胎及乘用车胎出口(29%+7%):2015年以后出口遭遇天花板,近期美国贸易战和欧洲卡客车反倾销令出口雪上加霜。其后的卡客车胎配套(6%):新国标和治超带动的更新周期已结束;乘用及轻卡胎替换(5%):稳定增长;乘用及轻卡胎配套(3%):新车销量放缓。
整体而言,轮胎产业从前期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目前多空交织的复杂格局。在今年经济放缓的预期下全球汽车增速也在放缓;同时,贸易摩擦令轮胎出口困难重重,双反、贸易战导致出口美国轮胎数量大幅下滑。
从国内看,国内运输行业结构出现转变,在国家新国标修订、大规模“治超”政策驱动和多式联运的政策引导下,中国货运行业结构及中重卡产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公路运输增速放慢。但是,国内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轮胎需求稳步提升,行业空间潜力仍然很大。同时,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快速发展周期。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轮胎产业格局将两极分化,收缩格局下龙头扩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在环保压力与资金链断裂影响下,中小轮胎企业加速出清。同时,在贸易紧张局势下,未来国内轮胎出口仍不容乐观,龙头企业投资出海成为规避贸易反制影响的唯一途径(受双反影响,2014 年以来国内轮胎美国出口量几乎零增长,而出口金额相对2014年大幅下滑。)
除轮胎消费外,制品增长有部分亮点。目前,全球非轮胎制品目前占总消费量的30%左右,总体增长比较平缓。其中乳胶制品有较大发展空间,维持8%以上的增长。
此外,在竞品方面,天胶对合成胶进一步替代作用有限。2015年之前天胶价格整体强于合成。但是2015年之后,价差发生逆转,天胶对合成形成替代。整体而言。天胶对于合成胶的阶段性比价优势,会缓解天胶的过剩局面,但进一步替代空间也有限。
整体而言,目前橡胶行业处于景气周期谷底,供应和库存压力依然较大,价格整体上涨机会有限,给下游企业带来原料优势采购机会。但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持续低价必然对供应构成抑制,加上产胶国的政治压力,劳动力的成本上升等等因素,最坏的时候,也可能是转折的时候。
同时,期货加速了橡胶产业生态的转变升级。一方面,天胶产业链各环节存在不同风险敞口,急需运用各类工具对冲风险。同时,橡胶期货和期权正在催化橡胶产业生态的进化,最终通过改变和建立企业与产业的商业模式来完成企业、产业的升级发展。其中,贸易商环节率先实现经营模式的进化升级,期现套利成为当前的主流。
随着期权上市运行逐步平稳以及20号胶的上市,对于产业会有重大利好,可以更好地发挥期货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和资产配置的功能,进一步增加中国市场的定价权,加速产业供需的再平衡。同时,期权和沪胶20号的上市会带来一系列推动作用,倒逼国内产区的加工工艺、原料模式,倒逼上游企业升级。
对此,橡胶企业把握行业发展的阶段和运行的周期,结合企业自身的采购、生产、销售节奏,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期权、保险等来规避风险、保证利润。
*END*
编辑整理:田靖
目前3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