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网络社交越多,人就越孤独? | 睡前聊一会儿 ·  3 天前  
CHINADAILY  ·  World丨Israel PM OK'd ... ·  4 天前  
求是网  ·  抓住人才这个根本性、关键性的资源 ·  4 天前  
主编温静  ·  最新!一批都市情感剧待播 ·  6 天前  
政事堂2019  ·  10万亿刺激后,会是什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2.27】珍妃为什么必须死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2-27 08:59

正文

今天是2017年2月27日


这是馒头说第 113 篇文章 


今天要说的这位珍妃


可能未必是中国后宫历史上最有名的妃子


但至少是最受关注的妃子之一


因为她的聪慧


也因为她的悲情





【今日主打】

1876年2月27日

珍妃出生




1


1876年2月27日这一天,是光绪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三。


原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副部长,前面可能还有个常务副部长“左侍郎”)长叙得了一个女儿,这是他的第五个女儿。


长叙估计不会想到,13年之后,他这个叫“他他拉氏”的女儿,会被选入宫中。当然,和她一起选入宫中的,还有她的姐姐,只是姐姐远没有妹妹的名气大。


因为这个妹妹,被后人称为“珍妃”。而珍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她在24岁的花样年纪,就香消玉殒。


珍妃之死,一直是后人争议的一个话题。


2


珍妃是13岁时被选入宫的。


珍妃和她的姐姐(被同时选入宫,就是后来的瑾妃)从小在广州随伯父长善长大。长善是广州将军,但却喜欢和文人打交道,给这两个侄女聘请了一位叫文廷式的名士做老师(此人后来中了榜眼),所以这两个女孩从小就知书达理。


更重要的是,广州是当初五口通商里最主要的口岸城市,与西方的接触最早,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容易接触到很多开放和先进的思想,这对珍妃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她后来得到光绪的青睐埋下了伏笔。


1889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小皇帝到了可以成亲的年纪。当然,他是没有选择权的,这一切由他的姨妈(也是伯母)慈禧太后敲定。


慈禧选了自己弟弟的女儿,21岁的叶赫那拉氏作为光绪的正选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而长叙的两个女儿被选为妃子——15岁的四女儿被封为“瑾嫔”,13岁的五女儿,被封为“珍嫔”(清宫后妃分八个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嫔为第五等)


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是一入宫门深似海?13岁的珍妃当时自然不知道,紫禁城内,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自己。



3


美貌,有时候未必是能得到皇帝宠幸的必要条件。


不少史料显示,光绪喜欢珍妃,最初是因为她长得漂亮。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当时14岁的光绪最初看中的其实是瑾妃。但无论如何,光绪最终在自己的“一后两妃”中独爱珍妃,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究其原因,与其说是珍妃的容貌,倒不如说是她的性格。


相比于相对木讷的瑾妃乃至要大上好几岁的隆裕(比光绪大7岁),天真活泼又思维活跃的珍妃无疑更讨人喜欢。再加上珍妃琴棋书画皆精,又来自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广州,时值大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身在深宫中的小皇帝本就有师夷长技,发奋图强之意,两个孩子意气相投,自然很容易就走到一起。


日本与中国合拍的电视剧《苍穹之昴》,张檬饰演的珍妃。


更难得可贵的是,连一向挑剔的慈禧,也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


据曾侍奉珍妃的白姓宫女回忆:“珍妃貌美而贤,初入宫时,极为慈禧所钟爱。”因为珍妃的字写得不错,所以有一段时间里,慈禧赐群臣的“福”、“寿”、“龙”、“虎”等字,都是由珍妃代笔的。为了提高珍妃的书画水平,慈禧还特地指派才女缪嘉惠做她的书画老师。


在珍妃后辈人唐海沂写的《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中还提到,珍妃曾经替皇后主持过继嗣典礼——这种级别的典礼,如果没有慈禧的点头,珍妃是绝对不可能获得资格的。


1894年,18岁的珍妃和姐姐一起,由“嫔”晋升为“妃”,种种迹象表明,接下来的戏路,应该是按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套路往下走的。


但哪有那么简单。


4


后宫之中,没有勾心斗角,是不可能的。


珍妃整天和光绪皇帝腻在一起,谁会最先不开心?当然是皇后隆裕。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中曾转述白姓宫女的回忆:


“白大姐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


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


作为珍妃身边宫女的回忆,应该是有态度倾向的。但从当时后宫的关系来看,皇帝宠幸妃子而冷落皇后,皇后心中不爽自然是肯定的。即便隆裕皇后后来以贤惠和平和著称,但也不代表她连这个也会不以为意,至于平时在慈禧太后面前不会说珍妃什么好话,这是完全可以推断的(当然,珍妃在光绪面前也没说什么隆裕的好话)


隆裕皇后


但得罪皇后,最多也是一出“宫斗戏”。让珍妃命运急转直下的,是她得罪了自己的婆婆——慈禧。


5


慈禧无疑是喜欢珍妃天真活泼的,但超过她的三观范畴,就另当别论了。


当时西洋的照相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很多国人认为照相会取人魂魄,导致人损寿。思想开放的珍妃却完全不以为意,她悄悄购置了一套照相机,在自己的寝宫景仁宫反复练习,很快便学会了照相技术,成为清宫后妃中最早拍摄照片的人之一。


学会照相技术后,珍妃给光绪皇帝和宫内的其他人拍照,还教太监学会使用方法,让他们给自己照相。而她照相的时候“不拘姿势,任意装束”,甚至还会穿着男装到处走动拍照。至于拍照的地点,不仅在自己的景仁宫,甚至还去了皇帝的养心殿,这无疑就让慈禧大为反感(虽然慈禧本人也非常喜欢拍照)


据说珍妃还曾暗中指使一个姓戴的太监,在东华门外开设了一个照相馆,此事被慈禧听说后,以“宫嫔不应所为”斥责珍妃。照相馆被查封,戴姓太监被打死。


珍妃应该拍过很多照片,但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朝照片资料中均不见她的照片,只有在紫禁城东南的皇史宬里却保存着一张珍妃的半身肖像照,这也是惟一现存的珍妃照片。


如果珍妃的这些事还尚且能被认为是“任性胡闹”的话,那么接下来,让慈禧产生“嫉妒”,就有点糟糕了。


根据小德张(清末最后一任太监总管)过继孙子张仲忱写的祖父口述回忆录《我的祖父小德张》记载,宠爱珍妃的光绪曾用库存的珍珠、翡翠为她串制珍珠旗袍一件。有一天二人在御花园散步,正在玩赏高兴时,被慈禧撞见。珍妃来不及换衣服了,慈禧大怒道:


“好哇!连我都没舍得用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个妃子竟敢这样做。想当皇后怎么着,谁封的?皇帝也太宠你了!”


光绪和珍妃马上跪在地上叩头请罪。老祖宗立即叫随身的太监二总管崔玉贵给扒下来。回宫后还打了珍妃30竹竿子。


《我的祖父小德张》的一些记载后来证明有一些失实之处,但慈禧身边的女侍德龄所著的《瀛台泣血记》中也记录过这一段,说明还是有可信度的。


这件事除了证明慈禧觉得珍妃“有失体统”之外,还传递了另一层意思:慈禧和光绪虽非亲生母子,但无数史料证明,慈禧当初确实是把光绪当亲生儿子养育对待的,母子之情碰上婆媳关系,大家都懂的。


图中为慈禧,左二为德龄,左一为瑾妃——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光绪最初看上的是瑾妃(摊手.jpg)


天真任性,再加上婆媳关系搞僵,还不算什么。让珍妃罪加一等的,是她开始触犯大清律例了。


应该说,珍妃在未成年即进宫,又受万千宠爱,尤其是得到皇帝恩宠,渐渐有些不知轻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珍妃选择“卖官受贿”,就有些触碰“高压线”了。


当时后宫的后妃们每月用度,都是配额供给的,比如皇后是每年一千两,外加些绸缎、兽皮、肉食等,然后逐级下降,到“妃”一级是三百两。三百两银子,妃子自己开销自然是够了,但她们花销最多的,是打点和赏赐身边的人。珍妃生性大方,身边又有不少太监顺着她心意吹捧,再加上喜欢照相等各种西洋玩意,钱自然是不够花了。


据胡思敬(做过吏部考功司主事(相当于中组部里负责考核官员绩效的),熟悉清朝掌故)所著的《国闻备乘》中记载,凭借和光绪皇帝关系近,能吹“枕边风”,珍妃开始接受一些贿赂,让光绪帝给人封官,有一次更是收取了4万两白银的贿赂,最终东窗事发。(“初太后拷问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内书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馈金若干。)


《国闻备乘》多少有点野史的味道,不过记录这件事情的不止这本书一家,所以倒也不能完全忽视。


这就是破了大清“宫闱不能干政”的律例了。结合之前种种不快,慈禧决定一定要立个“下马威”——珍妃连同姐姐瑾妃,被施以"褫衣廷杖"的刑罚(脱去衣服直接对肉体施刑),这一刑罚主要针对朝中大臣,在此之前还没有过对嫔妃施刑的先例。不仅如此,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九(1894年),珍妃和瑾妃双双被降为“贵人”。


毫无疑问,瑾妃基本属于“躺枪”,慈禧针对的,就是珍妃。


6


其实话说回来,“卖爵鬻官”这种事情,在清朝后期其实已经非常常见,甚至从康熙年间开始,就是被官方默许的。


所以,这也并非是珍妃命运转向的真正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


关键还是珍妃的涉政,而且是深度涉政——影响光绪帝,试图推翻慈禧。


珍妃被“廷杖”和降为“贵人”是在1894年,请注意这个年份,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这一年。


甲午一战,很多人以为罪在慈禧,但事实上,慈禧那时候已经“归政”光绪。当然,实权虽然依旧掌握在幕后的老佛爷手里,但甲午战争,站在前台指挥的一直是光绪帝自己。



在这场改变中日两个国家国运的战争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是坚决主战的,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其实是主和的。当然,你不能说当时以大清帝国之威(自我评估),主战有什么不对,但至少当时,“帝党”和“后党”之间的对立已经比较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珍妃毫无疑问是站光绪的。而且她凭借自己的影响,试图一举逆转皇帝对太后长久以来的劣势。比如,珍妃的启蒙老师文廷式,以及他的堂兄志锐(当时的礼部侍郎),借机参奏李鸿章求和卖国,惹恼了这位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马上反参“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结果果然激怒了正愁没把柄的慈禧:文廷式被驱逐出宫,永不录用,志锐被贬,放官边疆(蒙古)。至于珍妃,自然是又打又降——不敢对你皇帝怎样,但用你的宠妃震慑一下你,我还不敢吗?


但这个时候,慈禧和珍妃的婆媳关系毕竟还没有恶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年,珍妃和瑾妃又恢复了“妃”的称号。


真正的问题出在1898年——这一年,发生了“戊戌变法”。


这一针在病入膏肓的大清病体上强行注入的鸡血,彻底让慈禧和光绪这对母子翻了脸。尤其是“帝党”试图包围颐和园的“围园杀后”行动败露(袁世凯对此事亦有贡献),让慈禧彻底寒了心——可以说,自那以后,慈禧对光绪已不再抱希望。


主导 “百日维新”的康有为


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当妈妈的慈禧肯定也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之夜,找过很多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然会归到珍妃头上:


我花了二十多年让他接受圣贤教育,你分分钟就给他洗脑了?


于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珍妃再次遭罚廷杖,而且这一次,她被逐入钟粹宫后的北三所——一个当妈的,儿子都已经不要了,还会心疼儿媳妇?


据《故宫通览》(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的介绍,珍妃被囚禁的那个小院,位于紫禁城的最北,原来是明代宫廷奶妈养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门被牢牢关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


珍妃每天吃的,就是普通下人的饭。平时不准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这些别人高兴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监就代表慈禧对她进行训斥。训斥在午饭时进行,老太监指着珍妃的鼻子列数罪状,珍妃得跪着听训。训斥结束,珍妃还必须向上叩头谢恩。


没错,珍妃被打入了冷宫。


7


如果没有1900年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珍妃会不会在冷宫里孤独终老?


没有人知道这个假设的答案,因为珍妃的生命,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


关于珍妃的死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带光绪西逃,临行前珍妃不肯走,和老佛爷争执起来,赌气跳井,慈禧一个没留神,没让人拦住,就跳下去了。事后慈禧还表示相当惋惜。


这个说法出自隆裕太后的回忆,源头自然是慈禧自己的叙述。考虑到隆裕太后向来温顺听话,唯老佛爷是从,她的说法存疑。


而另一种说法,见诸各种野史和当时见证者的回忆,那就是珍妃是慈禧让人给扔到井里去的。


持这种说法的回忆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无疑就是在场的当事人——当时奉命将珍妃投井的太监崔玉贵的回忆。


崔玉贵


1985~1988年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连续20期刊载了由金易、沈义羚合著的《宫女谈往录》。这位“谈往”的宫女,姓赫舍里氏,先后在慈禧身边服侍八年,是负责给慈禧点烟的贴身使女,在宫内慈禧叫她“荣儿”。


书中有一篇《崔玉贵谈珍妃之死》,说的是崔玉贵离开清宫后,有一次来荣宫女家串门,提起了那段往事。而荣宫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当值,侍候慈禧。


按照荣宫女的回忆,崔玉贵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

  

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候她的不会是甚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钱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槽槽,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据回忆,还丢了两块大石头。馒头注)。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多人取信的一个版本。


根据崔玉贵的回忆,珍妃临死前给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三句话:


“我罪不该死!”


“皇上没让我死!”


“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逃!”


由此可见,珍妃在临死前,依旧对皇帝抱有期待。


而这,恰恰是珍妃不得不死的最主要原因。


慈禧垂帘听政47年,其实很明白自己的权力终将会逝去,所以越到后面,她越在乎的是自己身后的权力运转和评价体系——换句话说,哪怕不能提出遵从她的“两个凡是”,但至少也不能翻她的烧饼。


但恰恰她自己选定的光绪,并没有显示出会继续走“慈禧路线”的意思,而他身边的这位珍妃,又有主见,对光绪影响又大,一旦给了她机会,肯定不会给自己有什么好脸色,甚至“开棺鞭尸”也未可知。


当时八国联军兵临城下,谁都不知道大清帝国会不会就此被颠覆,自己的性命是否还保得住(因为当时是慈禧力主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事实证明后来八国联军并没有那样做,也没想颠覆慈禧,这是让老佛爷最欣慰的一件事)——所以不如事先把能安排的事都安排“妥当”(根据崔玉贵回忆,慈禧那天派人将珍妃投井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就连光绪本人,都在慈禧驾崩的前一天离奇去世(这又是另一桩有争议的悬案),怎么还会怜惜你珍妃的一条性命?


故宫里投珍妃的那口井


8


1901年,虚惊一场后的慈禧带着光绪回京,命人从井里捞出珍妃的尸体。


据当时的人回忆,尸体浮肿,面目已不可辨认。


慈禧表示大为惋惜,追封珍妃为“珍贵妃”——毫无疑问,这是安抚光绪的一个表态。


打捞尸体的那天,光绪并没有来。


但从那之后,光绪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嫔妃。



【馒头说】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对珍妃之死,甚至惋惜,甚至把她比为“圣女贞德”。


我个人觉得,倒也不至于。


珍妃死得可惜吗?确实挺可惜的。一个妙龄女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就这样莫名其妙丢了性命。


但真的要说她有安邦救国之志,辅佐明君之才,却也未必——好吧,至少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证据不足。当然,给她证明的时间也不多。


很多后人之所以为珍妃惋惜,其实是在为光绪不平,与其说为光绪不平,倒不如说是在为大清扼腕。


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就算光绪大权在握,亲政临朝,就真救得了大清?就凭一腔热血对日宣战?就凭康有为那套拍脑袋的“维新变法”?或者,就凭珍妃出谋划策?


人家崇祯皇帝刚即位时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结果呢?更何况相对于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已经被卷入整个世界发展的滚滚洪流,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


所以这事情,不怪珍妃,也不怪光绪,甚至怪不得那位殚精竭虑的老佛爷慈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大清王朝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只能凭借外科手术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


所以,对珍妃,我只能发出一句最近比较流行的感慨:


来世莫生帝王家。




感谢关注不擅长写宫斗戏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 ,一做公号深似海,从此周公是路人。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