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自:3E论文速递
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RES technology mix on curtailments, storage requirements and system economics
Georgios N. Psarros, Pantelis A. Dratsas, Periklis P. Chinaris, Stavros A. Papathanassiou
School of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可再生能源削减率 可行性 技术组合 储能需求 系统经济性
全球电力系统脱碳的目标推动了可再生能源(RES)和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因其成熟度和高可用性,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导致系统运行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带来可再生能源弃电现象(curtailment)。本研究通过综合评估不同的风能和太阳能开发路径,分析高比例RES情景下的弃电模式、储能需求和系统经济性。
本研究采用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的能源优化模型,在希腊模拟包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及输电等多种技术的系统的运行。模型以最小化系统成本为目标,通过逐小时优化储能与RES发电组合,分析三种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光伏优先、风能优先和风光均衡。同时评估了不同储能配置对可再生能源弃电、市场价格及经济可行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风光均衡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是实现约80%可再生能源渗透的最优选择,该方案配套约11GWh的储能设施可将系统固定与可变成本降至最低,同时将风能和光伏技术的年弃电率控制在2.5%至5.5%之间。相比之下,光伏优先和风能优先情景下的系统成本分别增加约4800至6100万欧元/年,并导致更高的弃电率。光伏发电的弃电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午发电高峰时段,而风能主导的组合能够缓解这种情况,通过更均匀的发电分布显著降低系统弃电量。优先发展某一技术会导致现货价格的下降,例如在光伏优先情景下,光伏现货价格显著低于风电,且市场收入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研究建议通过风光均衡发展,结合双向差价合约等支持机制,在确保经济可行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系统成本和弃电量。
研究深入分析了风光发展对于弃电率、储能技术和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未来可在此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它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率、气候变化等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