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2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77:My old cat ... ·  昨天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75:Knowing what ... ·  3 天前  
恶魔奶爸  ·  新的一年,请抓住这次逆天改命的机会! ·  4 天前  
恶魔奶爸  ·  新的一年,女性如何取得成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一个人不能在底层待太久

插座APP  · 公众号  ·  · 2024-03-05 12:13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要想看到更美好的世界,就要想办法脱离底层,让自己更有价值,你才能有资格看到你想看到的世界。这篇文章5900字,预计15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Mr.K

编辑 | Emma、木木

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前两天在小区门口,看到保安和一外卖小哥发生争执,又是扭打又是谩骂。过程中听到外卖小哥说了一句“你一个破保安有什么了不起,也就能对我们横”,那位保安回答也很直接“你说对了,别人我都管不了,但就能治你们,你不服能咋地?”

这样的场景,在当今社会其实并不少见,保安和小哥大家都是底层劳动者,出身经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照理说更容易共情,即使是因为各自工作需要,产生一些分歧,也大可以好说好商量,而不是互相辱骂甚至拳脚相加。

这样的事碰到多了,很容易让双方当事人都觉得,这个世界活着太难了,怎么就碰不着好人呢。

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看,也许都有一定的道理,外卖小哥遇到的是催着送餐的客户,和物业保安的阻拦;保安则遇到的是其他业主的指责,和各种外来人的不配合。想碰到个能体谅他们、向他们展示善良和善意的人太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黄渤的故事,黄渤在出名前,身边很多人常常对他冷言冷语,耍心机使坏。但当他成名后,一切都变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表示,自从我火了以后,身边都是好人,每一张脸看自己时都洋溢着笑容。

你有什么样的价值,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这是这个社会扎心但真实的底层逻辑。

当你弱小时,你看到的就是冷漠、计较、不被尊重。因为你是社会的最底层,你没有别人想要的价值,没人会在乎你的情绪和感受;但当你强大了,也就拥有了可以交换的价值和资源,别人就会对你有所求,自然也就会对你笑脸相迎,恭敬有加。

所以,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就是, 要想看到更美好的世界,就要想办法脱离底层,让自己更有价值,你才能有资格看到你想看到的世界。


“穷忙”陷阱。


1. 底层普遍缺乏“起点思维”

“我们穷尽一生努力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这种貌似“看透一切”的论调,相信很多人都听到看到过。在这种话的背后,通常都藏着浓浓的“宿命感”,潜台词是“并非我不想努力,而是我努力也没用……”

但,这恰恰是生活中强者和弱者的最大差别。

最开始,很多人都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但有些人在奋斗几年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原地打转,甚至还不如以前,于是就开始认命,以为自己“通透”了,能看到自己的人生终局,因此也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将自己封闭起来,早早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的“现实”,沉溺于放松躺平的思维中,彻底放弃了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理想。

这些人真的“通透”、看到自己人生的“终点”了吗?并没有,他们不过是用“终点思维”,来自圆其说、自我麻痹。

真正勇敢的人,有的不是终点思维,而是起点思维。

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必然会受家庭背景、个人天赋、运气机遇等因素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代表你一个人持续、有意义的努力会毫无价值。

相反,如果凡事秉持“以终为始”的开放式态度面对人生,也许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当初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沪漂,曾在8人一间的青年公寓住了将近一年。后来,我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被升职加薪,就出来租了一套不大的“一室户”。

但我知道租房生活,并不是我留在上海的目标,我要在上海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买房又成了我的下一站目标,我在工作中也更认真,不断提升技术,并自学管理知识,还强迫自己做一些以前并不擅长也不喜欢的社交。

慢慢地我从一线码农,变成了主管、总监、CTO,还拿到了公司的期权。我在上海买房的目标也很自然地实现了。

但此时的“有房当高管”,同样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的新起点,我还要为自己的职场下半场负责,我要拥有自己的“职场第二曲线”,成立自己的公司,只有这样,我后面的人生才不会太被动。

在这种动力促使下,我又从零开始学做自媒体、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并且都还做的不错。即使这样,我也不敢说看透了自己的“终点”,也根本不去想什么所谓的“终点”, 我只管继续努力,一边持续提升,一边笑对人生。

我说这些不是想显摆自己,而是想说不要轻言“看透人生”,更不要早早用封闭的心态,面对工作和事业,我们都是当打之年,离人生终点还很远,思考问题一点要远离“终点思维”,不要急着给自己的一切都画上“句号”,你也许根本就没那个能力和远见,除非你自己本来就想躺平。

2. 容易掉进“穷忙”陷阱

香港世家出身的富豪田北辰,曾参加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的拍摄。身为富家子弟,田北辰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创办了自己的上市公司,能力当然不用多说。

参加节目时,他自信地认为,凭借自己的本事,即便从基层做起,也能够创造奇迹。后来,他被节目组安排成清洁工,大家都看他能不能像自己说的那样,白手起家。

但现实超出了田北辰的想象,他那点微薄的清洁工薪水,扣除每个月的房租、餐费等必要开支外,几乎所剩无几,根本存不下自己想象的“创业资金”。

为了节省开销,他改租更加偏远地区的房子,钱是省了一点,但每日上下班往返路程就耗时4个小时,身体整天处于疲惫状态,让他的精神和体能都变得很差。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几乎没有任何时间来思考创业和结交人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卑微的活下去。

最后,田北辰没坚持几天,就宣布失败,退出节目。当记者采访他这几天的感受时,他回答“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完全没什么盼望,什么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吃一顿好的……对于他们 (底层人士) ,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规划人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无独有偶,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也曾有过和田北辰类似的经历。她曾选择6个不同的城市打工,决定不利用自己的专业、学历和人脉,只靠1000美元的积蓄,从零开始,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

最初,他和田北辰一样,认为凭借自己有能力,肯定能从底层脱颖而出。但现实却同样狠狠打了她的脸。

她先后做了销售、清洁工、服务员等6个工作,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她最起码的生存问题,让她陷入一个无解的死循环:钱不够,搬去偏远的地方租房;但住的远了,大量时间花在路上,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也就变得越来越渺茫。最终,芭芭拉把这段经历写成《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

如果想让一个人废掉,就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思考未来。 田北辰、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精英如这两位,一旦陷入底层的“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死循环中,也不能成功抽身,更何况能力、资质、见识都平平无奇的我们。

3. “习得性无助”,导致最终放弃努力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最初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实施电击,而这种难受的电击,是关在笼子里的狗怎么也逃避不了的。

后来经过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即使打开笼门,不给狗电击,狗也不会逃走,而是会表现出像被电击一样的呻吟和颤抖。

本来有机会逃开,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后来,习得性无助,被引申为一个人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无助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继续的动力也会减弱到最低水平,精神支柱和斗志也随之瓦解,直至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身处底层的人,从来不缺少努力,也不怕吃苦,但往往受限于各种现实又难以改变的原因,让自己一次次的努力,变成了没有意义的挣扎。

本来想着跟老板好好干个两三年,能升职加薪,但现实是公司没撑两年就关门了;计划着省吃俭用三五年,存首付买套房,没想到到时候房价早就翻了几番……

一次次面对这样的打击,很多人就不再想升职加薪,不再想在大城市买房扎根了,久而久之就会滑向“习得性无助”的深渊,慢慢也就放弃了职场突破或人生跃迁的美好梦想。


与你共勉。


1. 死磕一门手艺,打磨赖以生存的技能

知名博主张辉在《人生护城河》一书中,把人生商业模式分成四种:

第一种,无杠杆卖时间,即单位时间只能卖一次,且只能卖给一个人;

第二种,有杠杆卖时间,即单位时间可以卖多次,而且可以卖给很多人,卖出的份数和客户数与杠杆比例有关,杠杆比例基本受制于其个人品牌;

第三种,花钱买时间,可以通过利用“他人的时间和他人的金钱”实现获利;

第四种,花钱买“厉害的人”的时间 (本质上和第三种相似)

仔细对照不能发现,第一种模式说的就是我们最底层的“搬砖人”,每天干足8小时 (不考虑加班) ,到月底拿钱;一年赚多少、十年赚多少,不需要计算器都能算得出。

第二种就像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物和大小IP,他们写的书、画的画、卖得课,可以在任何时间卖给任何人,能够坐享时间复利和睡后收入。

第三种和第四种 (简单归为一类) ,主要是指企业家、老板群体,他们通过雇佣不同层次人,并从他们身上赚取不同程度的“差价”,从而产生几何倍数的收益。

很明显,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都身处第一种“人生商业模式”中,不仅收入规模有限,而且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反脆弱能力低。

为了对冲这种脆弱的抗风险能力,作为普通人一定要有意识的死磕一门有竞争力的手艺,打造自己赖以为生的生存技能。

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说:“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手艺精湛、鼎鼎大名,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活法。”

普通人有一技傍身,不仅可以更好更稳定的“谋生”,而且还有机会在把这个手艺练精之后,跃升到教人、卖培训的第二种人生商业模式中。

尤其在当前不景气的氛围下,不少人都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会被降薪裁员,但如果你有一技之长,而非可有可无,心里可能就会踏实很多。 这种被自己“死磕”出来的技能,不止是你吃饭的本事,也是你受人尊重和待见的本钱。

2. 远离消费主义,延迟满足

经济学领域有个“棘轮效应”,是指 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作为消费者,一个人很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却很难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消费。也就是老话说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者特别喜欢跟风,生怕自己在别人眼里不“体面”、在某个群体里显得格格不入,就盲目地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买的我也要买,于是在“棘轮效应”的裹挟下,不顾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客观条件,慢慢滑向消费主义的泥淖。

前段时间,LV在上海联合三家咖啡店,推出“限时书店”快闪活动。活动规定,在店内购买两本品牌书籍,能获得一个印有LV品牌Logo的帆布袋。

而当中售卖的书籍,最便宜的《城市指南》,也要290元一本。换句话说,最少要花580元买书,才能得到赠品LV帆布袋。而且,三家店有三种不同颜色的LV帆布袋,要集齐三个颜色,还要到这三家店分别去消费。

虽然成本很高,但仍然有不少人在咖啡店前大排长龙。这事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买书的“拥趸”,还被某大媒体直接形容为“又蠢又穷又虚荣”。

人有消费自由,不管是冲着LV的Logo去的,还是冲着书去的,有钱难买我高兴,有实力怎么消费都是人家的自由。但据报道,当中也有一些刚入社会的年轻人,甚至是在校大学生,用花呗、刷信用卡,甚至是借其他同学的生活费来消费的,目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拥有人生第一件LV真品”。

这种超越自己的经济能力,为追求一时的满足感,强行消费一些可有可无的物品,就明显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了。

巴菲特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巴菲特,人要有内部计分器,自己的内心应该足够坚定、自信,而不需要让外界来界定自己。

每个人有不同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去满足,完全没有问题,甚至还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但 当我们还不具备实力之前,还是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和多巴胺的即时满足,学会延迟满足,把有限的钱和资源,用在更值得用的地方,比如自我投资、个人提升,而不是被消费的欲望所吞没。

3. 做好人生规划

好莱坞明星,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出身于普通家庭,但这个瘦弱的穷小子,在10岁的时候,就立下宏愿,要成为美国总统,并为此制定了缜密的人生规划:

想成为美国总统,先要成为美国州长;
想竞选州长,必须要得到大财团的支持;
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必须要先融入财团;
要融入财团,就需要娶一位豪门千金;
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要先成为名人;
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
做电影明星前,必须要有迷人的身材,练出阳刚之气。

施瓦辛格有了规划,并按照相关路径执行,通过刻苦练习健美,先让自己成为欧洲健美冠军,然后去好莱坞闯荡,成为动作巨星,接着迎娶了肯尼迪家族的女人,并顺利当选加州州长。

虽然没有成为美国总统,但他的人生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已经足够让人惊叹,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