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目送》一书编辑推荐中的文字,有时我看它,知它是在说文章,有时却恍然觉得,这说的就是台北这座城市。
台北其实很年轻,它的发展与繁荣也不过是数十年之内的事,但走在这座城中,你会发现它毫无新兴城市那种蓬勃张扬的气息。城市中高楼极少,即便是立法院或政府办公楼,也只有三四层的高度,纵观全城,也只有101大楼在独领风骚。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有五光十色、层层叠叠的招牌,但完全不以其色彩光芒而给人距离,反而平添几分市井平实的温暖。城市中生活着许多打扮新潮的年轻人,也不乏衣着整洁、牵着小孙子上街的老人,形形色色,人来人往,你知他们是陌路人,却无法不心生亲切。
在这座城市中,不管是旅客,是归人,都会被一种名为中正平和的气息所感染。在这座城市中,你很难匆匆行走,总会在不经意间停下脚步,看孩童们稚气的嬉闹,听操着闽南语的阿伯阿嬷们叨着柴米油盐,看做了扩张发型的青年人们状似无意的招摇过市,看夜深人静的橱窗玻璃上间或闪过的光影。你会停留很久,感受时间在你身侧温柔地拂过。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塑造了这座城洗尽铅华的灵魂?或许正如《目送》所写的内容那样,有人逝,有人老,有人离,有人念,有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也有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同样,也有稚儿长成、灵魂相遇、意气风发、白头相守。人世间的百态于转角回眸处乍然相遇,如万般色彩碰撞而融为墨色,终画就这个城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