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指北
观察 吐槽 爆料 福利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指北

我对小红书的一些歪理邪说

互联网指北  · 公众号  ·  · 2024-06-07 18:04

正文

作为一个广告公司负责人,要服务客户,所以和小红书上的KOL、达人、MCN接触了两年,加上我本身又是一个内容创造者,一直在“计算投放ROI”与“和观察内容生态”两种状态中反复横跳,在小红书上总计投放近千万的过程中,不免地滋生出了极其私人非常主观的一些歪理邪说:

种草其实就是“被营销”的一种替代性说法。,但是小红书用户接受不了被人营销,得“端着”,假装大家都只是“种草”而已。

其他所有平台都可以和“起号党”导师共存,这叫产生内容,共建生态。但是在小红书上这些“起号党”导师吃相就显得非常难看了。大家都在土地上种草呢,他们偏要在这流水线生产“预制草”,“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这些导师核心优势就是自己的title,有些还是自封的,本来自己什么都草都没种出来,就开始大面积铺设人工假草坪了,假草坪能长出来什么东西?

鲜花、咖啡、宠物店、这些梦想从来没有这么被尊重过,因为有了小红书,不少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生活大于生意”。但华丽背后爬满了虱子,小红书的梦想伴随着一种很残忍的事实:小红书用户把一个小角落店铺装修成打卡点,店铺租金1000,转让费居然能喊上10万。如果你还价3000,,你除了还价有点残忍,还践踏了我的审美和梦想。

“当代年轻人的百度是小红书”,不知道是一句赞美还是讽刺?小红书现在都是基于笔记和评论,然后笔记和评论形成了基础的新鲜信息,这里的新鲜是因为它的笔记和评论是鲜活的“人”在贡献,不管是不是团队或者公司的集体创作,至少在呈现形式是“为您好”,而不是百度的搜索结果那种隐藏不住的“偷感”,看见就有生理反应的“警备”。

“媚青”有时候成为一种恐慌,但又不得不去按照这种心理去做,平台“挟青年令产业”。“媚青”能解决短期产品曝光和投放效果,“媚青”可以算是交学费的必经之路,在品牌成长周期结束前挖掘到摆脱纯基于“年轻”的沟通方式才是检验成果的标准。

“小红书原生品牌”的诞生机会还有么?小红书原生品牌脱胎于养成系的商业环境,结果养成系成功的品牌对小红书的“姐姐用户”“妈妈用户”们没有任何独家优待政策,哪个平台用户都是一个价,是“原生”但不怎么“亲生”,用户也很难产生亲情滤镜。

“小红书原生网红”的诞生机会还有么?无论咖位大小,小红书没有自己的当家“小生”和“花旦”,它是网红的平台,但它不是网红的“后台”。抖、快、B的原生网红在形象、气质、内容上一眼就看出来了,“底蕴”这事怕不只是时间的问题。

AI时代也对小红书没啥伤害,因为AI不能立“人设”。雅鲁藏布江发出来水电运转的AI,出身不会比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发出来风电运转的AI更苦难,AI没出身成份,小红书的人设就可以有。

小米汽车退订事件,每个平台都有这种用户行为,但是为啥小红书用户接的锅最重?是不是作为最新的社交平台,社交行为的社交成本已经严重通货膨胀了?过去只是简单分享标记看过的电影数量,发展到如今,已经心态膨胀到觉得自己可以给汽车工厂的流水线上一课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