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南师兄
躬耕于清华的南方都市人,社会学播士、情感心理学砖家,青年人必读的活百科全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5 小时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5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一座城与344万人的双向奋斗 ·  19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明天开工!是时候刷新自己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清南师兄

体制之殇,戳痛了谁?

清南师兄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25 21:15

正文


文 / 文馨


前几天,看到好友转了一篇热文,文中提到,部分年轻的东北人离开校园后,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

这些人,笃定人生一定要求安稳,一定要”吃上公家饭”、“面试一定要找人“、”私企都容易倒闭“。

假如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01 

执着进入体制

踩着鲜血争夺”闯关游戏“


如若以前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也仅仅是看看而已。可做了职场之后,我发现职场虽竞争激烈,但仍有无数变数,甚至你都可以活出无限的可能。

很悲哀,很多很多人依然抱着把进入体制成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大道,考上了、录用了是阳光重回大地,是命运摆渡到了康庄大道,即便是费尽周折、不惜重金、砸锅卖铁的找关系、托门路,只要能有编制,哪怕是揣着本科学历、硕士学历扫大街都乐意!

求学十几年,甚至二十年,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甚至儿时读书怀揣改变天下的大志与梦想,什么的扫大街需要一个本科学历、一个硕士学历?太荒唐了!也太痛心了!

在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三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事业编制”是他们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宋纯政的本科同学刘文也报考了这个“事业编环卫工”职位,但最后也落选了,只能在社区当服务人员。

“我能考上扫五年大街也比现在强吧?”

几年来,刘文没能考入体制内,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他笑着说“之前我爸还开玩笑,如果你找不到工作,就去扫大街啊。”

有一个张静的同学回忆,连自己在国有农场里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也认为,拿到硕士文凭就是知识分子,扫大街不是目不识丁的人干的活吗?

但在编制面前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被分派到哈尔滨南岗区城管局保洁一大队的两名研究生(中、右)在巡街保洁时过马路。

这让我想起了我远在老家,算是四线城市的远方亲戚的一个孩子。

按说,他也就比我小几岁,也说不上什么孩子了,现在还在奋斗在考公务员的路上,前前后后参加了7次,无论是什么公务员,只要是公务员就行,他的父母也特支持他,甚至找了条条小道,可是至今还没有准确的消息录用,煎熬的等待着。

公务员是一个金字招牌一样,就像皇帝的神秘圣旨,仿佛只为了拿到“免死金牌”而未来的工作就会前程无忧一路平稳,甚至还因为手中握着的这点小权,自感会受人尊敬。

年初回家,我碰到他,我很不理解的问他,难道考不上公务员,你就不做其他工作了吗?你也马上30岁了,难道就这一条路走到黑吗?

他特别自豪的说,”我父母特别支持我,甚至打算卖了在市区买的那套公寓,就是为了让我弄个安稳的工作,端着铁饭碗,未来不用发愁。而且,我都考了这些年了,我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了,如果今年实在拼不上,我就准备考虑进个国企,你也知道老家像样的国企没几个。“

每次听他说完,每次都想特别用力的纠正,可是又从何说起?他的父母、很多亲戚都特备支持,认为这是最好的出路,仿佛就我一个人站在所有人对立面喋喋不休,很多时候,我真的懒得说了。

真的太痛心了。按说他也读了一个省重点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为什么就不能去个单位上班呢?用他的说,私企都不稳定,而且还得看老板脸色做事。

可是公务员工作,你就不看上面领导脸色了?你真的就能一辈子光明无忧吗?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抱着铁饭碗的脑筋。

有时候我也特别理解这些人,在县城、在镇上,在一个愿意守着家门口的没落地方,有时候没有大的企业,没有合适的机会,更没有什么平台,甚至实体经济很没落,很多人又不得不就钻进了公务员的赶考队伍。

可是越这样,还会有谁再努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只会恶性的没落,长此以往,谁能支撑起的公务事业,谁能纳得出税去养着这样一批队伍?

正如报道中,2016年12月26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投资环境指数报告》,粤苏鲁浙闽位居投资环境前五位,而东北地区是四大板块中投资环境最差的一个。

投资环境落后的十个地区中,东三省占了两席,黑龙江则排倒数第一。一项针对我国七大地区营商环境的调查显示,在2001-2011年期间,曾在东北开展投资或有实际经营的外地企业中,有66.4%的企业“已停止在东北地区经营”或“在未来5年内有离开意愿”。

随着东北经济的停滞与民营经济的不振,留给东北年轻人的选择并不多。除了到外地寻找机会以外,吃“公家饭”便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规划。

有人戏谑为这是霍布斯式的“战争状态”——

霍布斯总结人类的初始人性中会因为三件事情而进入战争状态:得利、安全以及名誉。”

这场进入体制内的“闯关游戏”,竞争者就像一个个争夺城墙上那支鲜红的旗帜的战士,只有踏着敌人的尸体,几个手持旗帜的人才是胜利者。


 02 

煎饼大妈都月薪3万了

你却还死抱着稳定、说淡泊


前段时间,北京,黄金地段。开鸡蛋灌饼摊的大妈和顾客吵了起来。

突然,大妈冲口说出了一句话:

“我月入三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

此言一出,立马震惊全国:月入三万!就凭这一句话,就该给这个上了年纪还奋斗在摊位前线、志气冲天的大妈一万个赞!

可怜我们时下有的年轻人,月入远及不上大妈,却张口闭嘴谈“淡泊”,一心奢望着能拽住小权的安稳,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在公务员赶考大军中,但是绝大多数只能堂而皇之颓废在电脑前。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承担风险,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冒险,不愿意闯荡人生,于是在自己笃定的信条上,堂而皇之地写着“无欲无求是真淡泊名利是福”。

可是,仔细一想,这想象中的“淡泊无欲”有点不太一样,恐怕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也不是这些人想要的吧。

所以,“淡泊无欲”就成为很多人停止奋斗的借口。更可怕的是,因为这个强大的借口,他们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躺在现状之上,失去了年轻人应该有的活力。甚至不惜人生的宝贵青春,都搭在了一场又一场的体制内角逐中,甚至不惜为了获得一个编制的名额,一个硕士研究生学历扫大街都是自豪的!


 03 

即便进入体制

时刻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我们出了大学的门,挤进了人才市场,从人才市场挤到某张办公桌前,一旦习惯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基本停止了思考,放弃了对生命形态的选择,半生只活在一天里。

我们懦弱又慵懒地把自己交给所谓安全感,在自认为安全的生活方式中消磨青春,赘肉横生。

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

前几天,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也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说的是孩子的问题,又何尝不是职场中正在打拼的我们正面临的这样的问题,不懂变革,不懂得武装自己的核心技能,只能会被残酷的淘汰。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并不是狭义上的指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就是体制内,企业单位或自由职业者就是体制外,而进一步来说,体制内和体制外,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平台能否充分释放你的能力和潜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优势,能最大程度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才是源源不断的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内在驱动与你工作的成就感、人生的愉悦感。

龙应台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写作课的Spenser曾写过一篇关于体制内很经典的文章,他说体制内是工资增长的线性模式,而体制外是类似股权的指数模式。“体制”一个词,已经从原来生活的保障,成为创新的束缚,稳定的风险,其实更大。当体制外的想象力更大,当留在体制内的成本更高,很多聪明人,都会开始用脚投票。

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台词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一定限制自己的人生就得在体制里活着,即便今天走进了体制,你也需要随着准备出能脱离体制的能力,这才是未来最有力的武器。

试着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暂时的逆境,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


清南说:

戳二维码加小编个人微信,聊一聊你会选择体制内的工作吗?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