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按照西方叙事体系,《纲要》下“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可被称之为西方崛起的关键契机。虽然在高考考察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但就知识掌握来说,本专题想要彻底厘清,对学生而要有着一些难度,现将本专题重难点进行梳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英国篇。
按传统观点来看,说起英国革命常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我们从其英文名称(The Puritan Revolution)来看,就是一场“清教徒革命”,即一场反宗教迫害的宗教战争。追根溯源,虽然亨利八世通过与议会合作进行改革后形成英国国教(安立甘教),但其从教义等各方面来说均与传统天主教无异,不过是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十六世纪中期,血腥玛丽一世对待“九日女王”简格雷及国教之外的新教残酷处决,十七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奉行狂热的宗教迫害政策,其对信奉加尔文教义的清教徒(大多转化为新贵族、资产阶级),及其背后的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严重束缚。
一般看其
领导阶级
是否为资产阶级主导的多阶级统一战线,从这点来看,英国满足此点,当然,新贵族一方面体现了鲜明的资产阶级化倾向,一般认为,新贵族就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从传统旧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不靠传统封建地租模式盈利的资产阶级地主阶层(还有学者认为,新贵族就是新受封贵族),他们虽然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同时又与封建保守势力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其次看其
革命经济基础,
对英国而言,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无疑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这点英国完全符合。
再看
革命诉求,
一般为反专制统治获或殖民统治,这点上英国新贵族为主导的领导者集团,主张以加尔文教义的清教等因素来革新旧模式,以此为基础从而建立代议制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从革命成果来看,革命后之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生产力提高,英国亦完全符合。
从本质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新贵族为主导,联络其它阶层如资产阶级参与的,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专制王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宗教战争。从革命成果来看,1689年《权利法案》虽然确立“议会”权力核心地位,但议会中掌权的依旧还是以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为主导,直到后期1832年陆续开始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开始陆续获得更多权利,体现了其制度变革的“循序渐进”。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开创了近代以来第一位被处死的君主先例,凸显了英国革命曾经亦一度十分暴力。查理一世处决前淡然处之,微微一笑,以殉道者形象结束了一生,无数英国民众留下伤心的泪水。
近千年来君主制到“虚君”传统,影响到了民众心理,注定了这场革命的“妥协性”。从《权利法案》后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可以管窥,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妥协。从革命过程看,具有“独裁”色彩的“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返回英国即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克伦威尔曾经给人民带来希望,却又使一部分人大为不满,如其后期对代表下层农民的掘地派镇压。新贵族资产阶级们邀请斯图亚特家族查理二世复辟,本就是“妥协”的又一表现。同理,光荣革命及其《权利法案》后国王保留行政权,亦是如出一辙,本质不过是宫廷政变。当然,我们不能以道德规范简单评价历史人物,按对历史进程推动来说,克伦威尔其革命性要远超其保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