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俗的“酒桌文化”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回顾报道中的整个过程,特别扎心:
挑战开始,王耀栋举手了。这个19岁的男生笑着告诉伙伴,自己“酒量不错,可以喝”。
“如果你真的把这6杯酒喝完,以后我在珠海别的地方看到你,我就喊你酒神。”调酒师不忘跟一边的王耀栋补上一句。
时间过去1分半了。高脚凳上4杯酒已经空了,褐色的酒被大一学生王耀栋一饮而尽。
台下热闹的人潮用手机镜头对准了王耀栋,有人在拍手鼓掌,“加油!加油!”的声音越来越大,一点点盖过了歌声。
倒地一天两夜后,珠海市人民医院宣布这个年轻人临床死亡。
有人认为酒吧有责任,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那些给“加油喝彩”的看客也是一个因素……
这些说法或许都有一定道理,但有一点更不能忽视,那就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我国,死于酒精中毒的人,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还有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某个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重要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来源:中青评论(ID:cydplb),作者:杨鑫宇,综合冰点周刊、人民网
本期编辑:崔鹏、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