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4
日,白宫发表声明,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2017年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发动“301调查”,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开端。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曾多次延长了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排除期限,但总体上保留了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2024年5月14日,拜登政府宣布对华新一轮对华关税,涉及从中国进口的180亿美元商品。
拜登在民调中落后特朗普,特别是在摇摆州中,加征高关税有利于拜登竞选。
根据纽约时报最新的民调,拜登在六大摇摆州中,除威斯康辛以外,均落后于特朗普。摇摆州的角逐是美国大选的关键,任何因素都可以成为边际上的决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拜登需要关税来争取摇摆州工人们的支持。宾州曾是美国的钢铁和煤炭工业中心、密歇根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威斯康星则是重要的制造业和农业基地。
涉及商品金额较小,预计总量冲击较低。
本次公布的征税商品金额为180亿美元,相比特朗普时期3700亿美元的范围明显更小,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许相对可控。参考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项新分析估计,这些关税将在一段时间内实施,对美国通胀的影响几乎不明显,仅会使通胀率上升0.01%,侧面也说明本轮关税短期对双方影响并不会太大。
行业上,铝制品、医疗器械和港口起重机相关行业影响相对较高,其它行业影响可控。
从对美出口依赖度来看,医疗器械相关产品大概是20%,铝制品为10%,依赖度相对较高。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美国港口起重机80%进口来自中国。因而这三个行业可能受影响会相对较大。新能源方面,尽管关税税率较高,但在中国相关出口占比很低,例如汽车出口占比为万分之一。半导体和钢铁的出口情况也类似,对美出口依赖度不到2%。
产业链转移进程值得关注,利好相关出海产业链。
根据美联储的测算,美国对中国商品进口的替代弹性呈现上升趋势。第一年贸易弹性约为1,意味着如果美国加征1%的关税,对美出口会下降了1%。到2022年,弹性达到4,是第一年的四倍。背后逻辑在于,在冲突初期,商品需求方会出于维护客户关系,继续维持订单。但随着贸易冲突加剧,趋势的确立,商品需求方会逐渐转移订单,这一长期因素将利好出海产业链。
美国或将面临供给短缺问题,通胀将会是宏观关键变量。
在以往的全球化分工中,新兴国家储蓄较高,并流向发达经济体,进而压低长端利率。但由于贸易冲突,新兴国家的储蓄无法像以往一样流向发达经济体,这意味着长端利率的上升,背后对应着的是更高的通胀风险。
风险提示:
AI
革命、地缘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