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洞察
聚合全球一流商业趋势观察家,以犀利的商业嗅觉,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  春节期间的白酒行业:春晚忙植入,线下忙促销, ... ·  昨天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  春节期间的白酒行业:春晚忙植入,线下忙促销, ... ·  昨天  
FT中文网  ·  特朗普关税激发加拿大的经济爱国主义 ·  3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合肥技校老师卖杯子,一年赚2亿 ·  4 天前  
三门峡政务  ·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活力 ·  4 天前  
三门峡政务  ·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活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洞察

黄渤《一出好戏》:我的幽默沟通,你也可以学会

商业洞察  · 公众号  · 商业  · 2018-09-04 17:26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商业洞察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本文由商业洞察

战略合作伙伴时代华语授权发布


生活是一场大型的即兴演出,每个人都需要随机反应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幽默,高情商,受欢迎而又有趣的人。——冈田昭人。


01

我们为什么如此喜欢黄渤?


《一出好戏》再次证明了黄渤的才华,在声色名利的娱乐圈,黄渤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高情商,他的幽默感,他的高票房,他的超励志,他受人所爱,几乎零差评。


在第49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他靠一个人的幽默和口才撑满了剩余的17分钟,堪称救场典范。在第50届金马奖颁奖晚会上,他更是舌战群儒,面对主持人或嘉宾的调侃也好,刁难也罢,他总能幽默化解,他以超快的临场反应能力,被人称赞“不愧是50亿影帝”。



在综艺节目里谈《一出好戏》时,黄磊笑称,这个电影最牛的是,里面还有孙红雷和徐峥出演,但黄渤把他们的戏份都剪掉了。当被问及原因时,黄渤笑称,剪掉的原则是:他们演得比主演都好,还留着干嘛?一句话说得众人拍手称妙,不禁为黄渤的机智叫好。


我们为什么如此喜欢黄渤?是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拥有像黄渤这样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幽默感,从而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样在生活中的任何场合,我们都不会让对方感到厌倦,让众人感到无趣。


02

牛津大学课程教你幽默


可是,在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场景,每次当别人突然抛来一个问题时,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怎么接,事后才一拍脑门,猛然醒悟,哎,这事我当时要是那么说就好了。所以,我们经常在很多场合发现自己慢半拍,很多事在当时反应不过来,事后回想起来常常会感到很懊恼。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训练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呢?


在牛津大学的指南课程上,牛津大学的导师们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整合问题的表达能力。


在牛津大学的导师们看来,面对别人突然抛来的话题,应对者更像一个网球选手。 就如同刚开始学习打网球的人,向专业网球手发球时,显然新手会遭到猛烈进攻,但仍然要尽力还击(也就是人的瞬间反应能力)。



在指南课程中,教授常说这两句话:“So what?”和“Why so?”。


通过重复这两个问句来锻炼学生的“瞬间反应能力”。


①“So what?”:那又怎么样?你的意思是?


围绕某个信息,为了让学生陈述其具体形象或者意义而提出的问句。(以下是一则简化后的实际对话。)


【例】A:“今天天气好晴朗啊!”B:“所以呢?”A:“今天的天气很适合运动呢。”


“今天天气晴朗”只是在陈述单纯的状况(事实),并非自己的意见。此时询问对方“所以呢”,如果对方是个热爱运动的人,就能明白“因为今天是个好天气,所以要不要一起去运动一下”的言外之意。如果是介意紫外线的人,这句话可能就带有“要使用防晒乳液”或者“最好是带上遮阳伞”的言外之意。


②“Why so?”:为什么呢?理由是什么?


“Why so?”是指针对“So what?”所获取的结论,确认其是否具备正当的理由时使用的句子。当别人问你“真的是那样吗”的时候,一般都会回答“因为○○○,所以真的会□□□”。这里的“○○○”就是理由,而“□□□”则是结论。


A:“今天真是一片乌云都没有,空气清新,太爽啦!”B:“为什么呢?”A:“因为今天放晴了。”


也就是说,“So what?”是帮助大家从显示某种状况或动作的数据之中,提取出“处于怎样的状况”这一要点的问句。状况对应状况,而动作则对应动作,这样的问句适用于从相同类型的信息中提取出要点。此外,“Why so?”还可以将结果(以及状态)和要素分解之后进行论证。


当指导教授反复向学生提出“So what?”和“Why so?”的问题时,学生通过思索如何应答,来养成自问自答的习惯,并掌握瞬间应对他人对话的能力。



03

牛津大学教怎么做


冈田召人在《牛津式高效沟通》一书中讲到3个在陈述意见时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①“根据……”


在进行意见陈述的时候必须明确表达:所描述的内容究竟是自己的意见,还是别人的意见;究竟是事实,还是单纯的推测。以下表达方式最为常用:


“从×××(事实或数据)来判断,我认为×××”(提出自己的意见时)


“根据迈克尔•桑德尔的理论,×××”(参考他人意见时)


“虽然已经超出能够推测的范围,但是×××”(表明该内容只是自己的推测)


②“从3个观点来进行说明”


不论是在商业会议还是学会的报告中,如果一次性提出很多个论点,听者往往就会不知所云。牛津大学的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有很多常用的表达方式,如下所示。


“关于×××(准备陈述的内容),我想从3个观点来进行说明”(说明的开头)


“综上所述,关于×××,我从3个观点进行了说明”(说明的结尾)


将想要陈述的论点归纳为3点,在说明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加以强调,能够明确地告知对方陈述的主旨是什么。



有一种理论叫作“魔法数字7±2”。这是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所提出的心理学用语,即人类在短时间内大概能够记忆7个数字。但是最近的研究却演变为“4±2”。


从我个人的经验上来说,如果说明的论点超过4个,那么就难以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时间的浪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