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可沟通社区
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以沟通为尺度: 2016年上海社区传播网络调研”子报告之一,谢静、刘紫琦的
《
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 社区草根组织如何参与社区记忆实践——上海隆仁社区的经验与启示
》一文摘要。该文以上海隆仁社区自治项目为典型样本,探讨社区草根组织在社区记忆实践中的作用,以获得有关社区传承与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本组研究成果已刊载于新近出版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
社区草根组织如何参与社区记忆实践
——上海隆仁社区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
谢静 刘紫琦
2016
年上海市杨浦区隆仁社区在社区拆迁前成立了“难忘家园——隆仁记忆”社区自治项目,希望通过抢救式的拍摄行动,留下鲜活的社区记忆。它有力地将社区治理与社区记忆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研究
“
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
”
的典型样本。本文将在简要讨论社区传承问题的基础上,总结隆仁社区自治小组记忆实践的经验,以从中获得有关社区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启示。
纵观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与治理长期退居一隅,社区文化传承更是经常陷入断裂的状态。
本文认为,当前社区传承存在
时间断裂、技术与文化断裂和内外断裂三大问题。
社区作为城市传播网络上的节点,保存着城市的人文风情与历史记忆,是城市“活的档案”。但受社区传统的物质空间不断地消亡的影响,社区精神文化也面临消失的危险,社区传播在当下与过去之间发生断裂;
同时,社区传播基础设施和传播技术日趋先进,但仍面临老龄化带来的使用困境。盲目推行新媒介技术也有可能扰乱社区原有的传播方式,出现新技术传播的内容与社区文化“两张皮”的现象。而过于强调在社区治理中运用新媒介技术,也容易忽略社区生活中传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运用。
此外,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多
外部力量进入,与社区内部参与者(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沟通互动形成了开放的社区传播网络,但也容易出现矛盾、碰撞与问题,造成
社区传承的内外断裂。
上述社区传承的三种断裂需要各类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以解决,隆仁社区的记忆项目则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样本。
通过分析隆仁社区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其
成功经验
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因地制宜,贴合社区传播习惯以建构组织。
“难忘家园”项目组织最初是以隆仁社区党支部和志愿者队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成员都是退休老人。因此,该组织在建构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推行新技术媒介,而是依据成员的传播习惯,延续社区组织传统,采用周二例会和微信群两种方式开展传播工作。
其中例会是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居民邻里日常的一种延续机制,虽不那么“正式”,但沟通作用非常明显,会议上分配下发的工作立刻就有成员回应和认领,成为“难忘家园”项目组织有序运作的一大标志。
同时,在成员对微信已有充分了解和使用的前提下,微信在组织中不仅是补充交流的沟通工具,还随着使用的加深逐渐融入组织的结构当中,其新媒介特性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组织结构,还形成了外部环境进入组织的重要入口。
其二是潜移默化,利用社区组织实现社区传承与自治。
“难忘家园”项目组织以社区自治的方式进行社区记忆实践
,
通过
展览老物品,拍摄照片和影像等活动,来记录社区生活,保存社区记忆。在社区传播过程中,“难忘家园”项目组织与各种记忆媒介、技术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社区传承的媒介。有关社区的象征符号与生活痕迹,通过项目组织的活动与运作,转化为物质力量,形成一场记忆行动。在此,实现社区传承的核心媒介不是照片或视频等物质载体,而是“难忘家园”这个社区草根组织。
其三是通达内外,借助外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社区传播。
在“难忘家园”项目推进过程中,隆仁社区综合利用街道办、高校学生与新闻媒体三方的资源和力量,以“难忘家园”项目组织为核心媒介,将社区传承融入城市传播大网络,为社区文化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传承与传播。
隆仁社区的案例也为社区传承与社区自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包括:
(
1
)
重视社区组织建设,社区传承要与社区自治相结合。
社区传承是一项集体记忆实践,是一个共享文化工程,只有跟社区集体与共享群体联结在一起,才能把漂浮的符号、文字变成活的文化和记忆。从隆仁社区的经验还可以看到,社区自治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社区记忆媒介。同时,在记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区自治组织,也为社区实现组织化奠定了基础,给其他的社区治理实践提供了组织资源;经由记忆实践而建构起来的社区认同,则为更为广泛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心理和文化基础。
社区组织建设离不开媒介与传播。
在建设和完善社区传播网络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应综合考虑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社区成员使用习惯,因地制宜选取传播媒介,配置基础设施。面对新技术媒介,社区组织应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使用心态,在既有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尝试与改进,避免传播网络固守传统的僵化,也避免陷入先进技术的盲目崇拜之中。而除了借助媒介的工具性力量以外,社区还可以利用媒介的组织化力量对社区组织的构成进行建构与完善。
(
2
)
重视内外网络连通,社区传播要与城市传播相融合。
镶嵌于城市中的社区,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记忆与文化,以区别于城市其他社区;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社区共享城市文化。因此,社区传承也是城市传承,二者既相互包容,又不断对话、相互成就。社区传承希望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自身传播体系接入到城市传播网络之中,实现社区传播与城市传播的相互融合。
在自治组织与外部力量的有效沟通这个问题上,
隆仁社区的自治项目也有
教训
:
由于缺失纪录片脚本,
“
难忘家园
”
项目组织与同济大学生的合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畅、深入,揭示了内外群体沟通的重要性。自治组织和外部力量的目标不同、诉求不一、价值各异,应当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因此,社区治理和社区传承的内外沟通,需要抓住关键,依托核心媒介打破沟通障碍,以实现社区共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谢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
刘紫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
本组文章发表于《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谢静
.(2017) . 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
中国传播学评
论(第七辑)
, 176-185.
(编辑:周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