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补两刀
在你看到的新闻背后补两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2025年1月印度棕榈油进口创1 ... ·  9 小时前  
BCG波士顿咨询  ·  借力AI,推动车企创造更多现实价值 ·  昨天  
BCG波士顿咨询  ·  拾级而上,释放GenAI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补两刀

朱光潜谈读书:一个人怎样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一读)

补两刀  · 公众号  ·  · 2019-09-10 09:15

正文

对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来说, 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 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

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

”深厚的美学修养,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 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大师学读书。

来源:经济日报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 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 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 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 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 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 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 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
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 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 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 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 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 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 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 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