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8个字,从读书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学习”这个词,所以大部分人将读书和学习划等号,提及“学习”这两个字立马浮现的场景就是坐在课桌前听课、看书。
可是尽管都在“学习”,为什么成绩却有很大差别?上的同一所学校找到的工作却大不相同?进入同一家公司的员工,为什么几年后发展空间却高低有别?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努力程度。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就是
驱动力。
百度百科关于学习的定义是:
学习,是指通过
阅读
、
听讲
、
思考
、
研究
、实践等途径获得
知识
或
技能
的
过程
。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
阅读
、听讲、
研究
、
观察
、
理解
、
探索
、
实验
、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
持续变化
(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学习的渠道有很多,不仅仅是看书听课,交流、反思、在岗实践、研讨等等都可以学习,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但是这样是否就叫学习了呢?在定义中有一个关键词:
持续变化。
如果仅仅是学了但没带来个体的变化,那学习就没有发生。在心理学上,将这种变化称之为“迁移”,即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应用到生活或工作中的场景中。在《从培训专家到绩效顾问》这本书里,
学习的定义就是改变。
改变并不容易,有人说:
能改变自己是神,想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着,只是有人是质的改变,有人是量的改变。相信你一定有同学读书时很是文静,内向不苟言笑,但是毕业几年后变得夸夸其谈,能言善道。很可能是他做的是销售工作。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是会发生一些改变。
改变一个人有两类要素,分别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而外部要素主要的力量是你所处的环境和生活阅历。
比如,我用微信和开公众号是比较晚的。当时我在国药大学上班,用的是诺基亚的手机,装不了微信,而且当时微信的功能也没现在这么强大,我觉得没必要用微信。但是后来我们团队成员都开始用微信群沟通工作的时候,我被逼着开始用微信。所以我必须习得一种技能“用微信”。我以前写“培训每日谈”是在微博上,但到了2014年底的时候,发现看微博的越来越少,公众号已经盛行,我又“被逼着”开始写公众号。
其实在组织里改变员工的环境要素主要是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我们都知道ofo已经濒临倒下,我读到一篇分析其失败原因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到,他们当时融了很多钱,一高管对下属们喊话,大致意思是“我们不缺钱,你们如果连花钱都不会,那太没能力了”。想想看,这样的企业文化下会鼓励出什么样的员工行为?
身边有几个朋友去了阿里巴巴,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给一朋友打电话咨询问题,他说还在上班,马上还要开一个会。其实在BATJ这样的公司里,晚上九十点钟,大楼还都是灯火通明,进入这样的环境,你就如同上满了发条,变得更高效有力。
当然,你如果不想被这样的环境改变,可以选择离开,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或者说更利于自己未来长足发展的职业环境。但不管你进入什么样的职场环境,一定会或多或少被这里的人、事、制度所改变。
但我们为什么会被外部环境改变呢?在哲学上讲“外因作用于内因”,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内部因素。
在《学习力:知识焦虑时代,如何升级认知》一书中,其认为任何人都有学习的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想要变得更好”,我总结为“遇到更加美好的自己”。其力量的大小在于现状与自己想要的状态之间的差距。我们学习速度最快的时候是小时候,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手抓着东西吃,什么都往嘴里塞,这都是内在驱动力在起作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更广阔美好的世界。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希望点燃员工内心的梦想,而增强大家追求梦想的力量,就会提升员工改变的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有人想要的状态就是工作无压、准时下班,早点回家和家人吃过晚饭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所以他努力的方向只可能是维持这样的状态,你和他说梦想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