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我那么爱女儿,为什么她会恨我? ·  昨天  
壹心理  ·  你有多敢表达脆弱,就有多强大 ·  2 天前  
壹心理  ·  揭秘:1个不用辞职也能干的小众副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如何雕塑孩子的人生?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8-01 12:06

正文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权威期待的力量”,今天咱们来聊聊“怎样做一个积极的权威”。


也就是说,当你处在权威的位置上,而你又想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该怎么做呢?


先给你分享一个故事。


还记得我们昨天说过的罗森塔尔效应吗?也就是,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我们广州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就是这个效应的实践者。


二十多年前她儿子出生,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罗森塔尔这个概念,但她对儿子的教育却在无形中印证了这个概念。



当时的她觉得,自己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在言语上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还里是比较苛刻的。


这样的情况让她担心,儿子会在他们两人这里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找到一个由衷喜欢她儿子的保姆呢?


后来,她果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保姆。


保姆打心眼里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保姆没多少文化,但她的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给她儿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


而这个,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收获的宝贵礼物。


果然,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


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实际上,我的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是我的一个重担,我花了很多年才完整看到这一点。


所以,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 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纳闷:


我对孩子发出的期待是成为卓越的人,这是积极的预言哪。


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非常普通,甚至是失败者?





这是因为,


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 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观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


但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悲观,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


这种意识层面的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


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


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


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

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

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


其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


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


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 —— 别人家的孩子


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 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


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


看吧,你不如我。

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

而你,真差劲!


你可以想象,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再来看看另外一句话: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说出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人性的残酷。


不过,“得到”的朋友应该会对这句话有不一样的理解。


因为在“得到”上讲商业和经济的老师太多了,我想大家应该早就知道这句话是多么合理了。


的确,如果你真心是为了利益去做事,你的行为会合理很多。


譬如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管理层,你就知道,应该好好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你的员工发出积极的期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


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还是在追求自恋。


记得在2003年,我曾经在天涯杂谈上和一个做物流的小老板论战。


当时,他写了一篇长文章,名字叫《我为什么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列了十几个理由,讲他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多么不靠谱。

比如,让他们去买复印纸,结果价都没讲就买回来了;

让他们去谈判,却把要付钱的生意,从一百万谈成了一百五十万,让公司得多付五十万。

还有,他没有规定着装,结果女孩穿得像妖精,男孩穿得像流氓;

再比如,公司提供了宿舍,配了洗衣机,连洗衣粉什么的都买了,但宿舍却成天臭味熏天。


列出的这些理由看上去很有说服力,加上这个老板也很雄辩,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当时这个帖子被炒得很热。


但是,在我看来,他的文章很有问题,所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反驳他。


当然,后来我们之间的论战有来有往,就不再赘述。


这事过了很久,到了2005年我开始做心理专栏后,有一天想起来,


突然间发现一个在论战中被忽略的核心问题:


他其实没有主动开除过一个应届毕业生,但却有不少人走了。


而且他也承认,走的人有脾气, 有脾气的一般也都有才华。


那么,留下来的,岂不大多都是不太靠谱的人呢?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口口声声说要招人才,但最后却是这种情况呢?


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格局:


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王国,而他是最优秀的国王,其他人都不如他。


虽然这种局面损害了他的利益,却也满足了他的自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