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游独立评论
每周1到2篇独立评论,解构历史与政治,做深度阅读者的好朋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增开银发旅游列车,给更多老人“诗和远方” ... ·  6 小时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中方对努乔马前总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  昨天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中方愿同各方加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 ·  昨天  
求是网  ·  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 ·  2 天前  
CHINADAILY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初步核查29人失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游独立评论

残雪荣获“美国文学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北游独立评论  · 公众号  ·  · 2024-05-30 22:50

正文

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日, 国作家残雪荣获“美国文学奖”,是历年该奖获得者中唯一的中国作家。 “美国文学奖”是终身成就奖,授予终身致力文学创作的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家,被誉为“为诺贝尔文学奖提供替代方案的国际大奖”。 这或许可以弥补残雪数次与诺奖失之交臂的遗憾。

残雪 在近几年的诺奖赔率榜上一直稳居前列 和万年诺奖陪跑的村上春树情况类似,残雪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常客。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一件事,但“残雪现象”已经大大超过了“墙外香”的程度,她甚至能够用“墙外炸裂”来形容。
2015年,在国内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她,还一举拿下英国、美国等三个国际性文学奖项提名。
她的作品被选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日本国学院的文学教材,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作家。
不仅如此,国外很多机构还专门成立了关于她的研究会,日本甚至还出版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杂志。

耶鲁大学出版社专门翻译残雪作品,有人问,为何不出版其他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社长说,我们只选择世界顶级作家的作品,不管他是谁。

瑞典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 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桑塔格: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而与残雪一样,同是小学毕业的莫言,称她是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曾有人让莫言预测诺奖获奖人。 莫言:我不预测,但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



最被国内忽略的冷门宝藏作家

不过,如此盛誉之下,残雪在国内大众、乃至国内文学爱好者的认知中,却仍属冷门作家。 她只会在每年诺奖颁布后,短暂地被媒体翻出来作为“遗珠”介绍一番,然后继续冷门下去。

于大陆读者,残雪不算有名。 她在国内读者寥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国内文学圈,对她基本是“绕道而行”的“回避”与“失语”。 尽管作品不断,但残雪从未获得国内任何权威奖项。

残雪是中国作家中的特例。残雪喻意即“独立个性,拒绝融化。”在物欲横流、精神废弃的时代,她从社会染缸突围,并对国人精神世界进行深层解剖。她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体会到的生活和创作,形成世界眼里的“残雪之谜”。

她的作品许多人看不懂,但只要看懂了一点,就会发现她是一个宝藏作家。因为实质内容太深刻了,一笔一画都在雕琢对人性、自我、生命的思索。而她的文字新奇怪诞,无法当作简单消遣,只能一字一句去体会其中的隐喻和内涵。

她能为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争得重要的一席之地,正如国际布克奖主席唐金所说:与批判性现实主义作家余华、苏童及诺奖得主莫言相比,残雪小说想象力飞得更高,也挖掘得更深。

几十年来,残雪的创作如“井喷”涌现,长篇小说如《黄泥街》《黑暗地母的礼物》,中短篇小说集如《鹰之歌》《传说中的宝藏》,西方文学解读如《灵魂的城堡》《辉煌的裂变》。


对灾难的 深刻反思,形成她另类的风格
残雪的作品风格极度怪诞,语言玄奥神秘,故事场景如梦幻一般而又具有哲思。有很多读者认为,她的作品就源于她的梦,残雪自己也曾说:“也许从一开始,我就隐藏着把梦境变成现实的野心。”
但也正因如此,能够真正读懂她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她的好友兼作家何立伟甚至对媒体说: “全世界能读懂残雪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残雪自己,半个是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残雪另类的风格,与她特殊的经历及对这段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关。 生于1953年的残雪,4岁时,家庭即遭大难, 任《新湖南报》社长的父亲受到反右冲击, 年后,她的父母在运动中再遭劫难, 抚养她的外婆因饥饿死去…… 大弟也在动荡中意外死亡 ……
动荡期间,残雪进入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然而却受尽厂长的欺凌; 做工人的这八年是她不堪回首的地狱,而她写成的第一部小说《黄泥街》,就隐藏着这八年酝酿下来的梦魇母题。
残雪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说: 由于她倔强的性格,受尽了社会欺凌……早早就见识社会的冷酷,使残雪对人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多人认为,某种意义上,残雪比莫言更深刻。 因为莫言笔下,还抱着希望。 但在残雪作品里,这种“乐观”没有了。 那些无法呼喊的悲怆、穷形尽相的人性、污泥浊水中的挣扎,在她异常清晰头脑下,成为极端癫狂世界的真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