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吴跃伟
中国绿发会于5月14日早晨在长江芜湖段发现疑似白鱀豚的视频资料。视频来源 中国绿发会(00:49)
2017年5月14日上午,中国绿发会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其科考队员当天上午6:30在长江芜湖段目击、拍摄、记录到两头疑似白鱀豚。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仅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它体态优雅,被誉为“长江女神”。但早在十年前,2006年,白鱀豚就被认为已经“功能性灭绝”,在长江中已难觅其踪迹。
中国绿发会科考队员在长江芜湖段目击、拍摄的疑似白鱀豚。 截屏图
但一些水生生物专家在研判相关视频后,给出了更谨慎的看法。
5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先锋告诉澎湃新闻,“根据中国绿发会传给我的视频看,基本可以肯定是江豚,基本排除白鱀豚的可能。”
张先锋表示,“根据视频画面上,可以看到鳍出水。但这不奇怪,应该是江豚出水时身体侧向出水,胸部的鳍肢和尾部的尾叶露出水面。从视频来看,(江豚)尾叶露出水面的可能性更大。基本排除白鱀豚的可能。”
“另,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视频里出现白鱀豚的可能性不大。”张先锋解释说,根据中国绿发会传送的视频,他推测,视频画面中应该是超过10头江豚组成的江豚群,有3-4个亚群体组成,每个亚群体有2-3头江豚。而根据以往的野外观察,极少见到白鱀豚与大群江豚混在一起、合群游动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生生物专家也表达了与张先锋类似的观点:中国绿发会相关科考队拍摄的视频中,出水的均是江豚,而非白鱀豚。
据该专家介绍,白鱀豚体色青白,有背鳍,有一个长长的吻,体型要明显大于江豚,体态优雅。
对于科考队视频画面中出现的鳍,该专家解释:“江豚有胸鳍和尾鳍,(视频画面中的鳍)很像江豚侧身入水的胸鳍。而白鱀豚的背鳍是一个钝三角形,不会呈现尖锐的角。”
14日下午,中国绿发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参与研判相关视频的专家的确在视频画面中发现了江豚,但更多视频画面还在分析研判中。
中国绿发会该工作人员表示,5月14日一共有三名科考队员拍摄到疑似白暨豚的影像。对于其中一名队员拍摄到的视频,专家们首先用肉眼识别判断,然后又使用计算机对图像放大,在视频画面中发现是江豚。但对于其他两名科考队员拍摄的视频,专家们尚在分析研判中。
截至澎湃新闻发稿前,“疑似白鱀豚”事件未有新的消息传出。
张先锋表示,无论这次是否发现白鱀豚,中国绿发会组织的此次考察,引起了社会对长江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也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白鱀豚和江豚的关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发现白鱀豚本身。
张先锋举例说, 10多头江豚组成的群体,多年前,在长江干流还不罕见,现在,在干流却难得一见。但从视频画面中看,豚群附近,大型运输船只较多,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该江段的观察、保护,应该对过往船只予以警示,避免船只伤及江豚。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1997年,农业部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白鱀豚普查,34艘考察船在从宜昌到上海之间的江段中发现了13头白鱀豚。1998年,14艘考察船便只能找到4头白鱀豚。2006年底,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曾开展过为期一个半月的长江白鱀豚考察工作,却一无所获。
虽然早在2006年,中国就宣布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张先锋解释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白鱀豚这个曾经处于长江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顶端、食物链末端的大型动物,已经失去了其在长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二是它已经丧失自我繁衍后代的能力。但11年过去了,并未宣布白鱀豚已经灭绝。
“就是说,现在即使在野外发现零星的个体,也不足为奇;即使发现零星的白鱀豚个体,也不会改变其‘功能性灭绝’的命运。”张先锋表示。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