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青春本就是一片液态的疆域 ·  10 小时前  
浙江大学  ·  浙大病理AI助手,3秒锁定癌症病灶 ·  2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通知|关于公布武汉大学2025年普通本科生转 ...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年味变淡?我们何去何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另一个“马金瑜”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21-02-10 15:22

正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616篇 文章

特别喜欢,推荐听听。

头图为马金瑜和谢德成。


(一)

昨晚,贵德官方公布了马金瑜事件的相关调查通报。



这份通报回应了此前舆论反复热议的一些疑点,但显然,并未能为这一事件画上句号。

马金瑜事件,愈发呈现出罗生门一样的迷局。

马金瑜和丈夫谢德成(扎西)就像生活在平行时空中的两个人,双方各执一词。

关于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马金瑜有多位好友均表示愿意出面作证。 而谢德成面对记者的镜头,则否认了家暴和出轨行为,只承认自己曾打过马金瑜一巴掌,并愿意负法律责任。


此前,一篇《另一个“拉姆”》的文章,将马金瑜这个名字顶上微博热搜。这位曾获亚洲新闻奖的资深记者,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刺痛的故事:


她与自己的采访对象一见钟情,相识47天后二人闪婚,马金瑜抛下一切远嫁藏区,和丈夫一起养蜜蜂卖蜂蜜,过着田园牧歌般的日子。

可惜彩色的泡沫很快被男人真实的面貌戳破,在马金瑜的自述中,她长期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中,甚至屡屡被丈夫打得大小便失禁,怀孕时撞见丈夫出轨,反被一脚踹在肚子上,血流不止。


从一开始,舆论对马金瑜的评判,就在同情之外掺杂着刺耳的质疑。


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十数年新闻从业经验的高知女性,怎么会如此愚昧,如此软弱,如此隐忍?

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完全有能力自食其力,活得更好的现代女性,为何能在丈夫家暴和出轨的阴影下,独自哭泣那么久?

依着当下网络舆论的尿性,所谓的质疑,很快变成了对马金瑜的辱骂:


当然受害者遭受人们的指责和辱骂,并不是什么新鲜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公正世界假设”下,一种应激式的心理反射。

在人的潜意识中,普遍愿意相信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即好人不会无端受难,而坏人一定会遭遇报应。

所以当一个并不完美的受害人出现时,一些人就会陷入到一种“公正世界”正被颠倒的恐慌中,于是他们会放大受害者的“缺陷和过失”,以在“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结论下获得安稳。

所以这些谩骂不仅仅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反射。

她们以尖锐的态度告诫舆论和枕边人,“我们和她不一样,你要是胆敢动我一根毫毛,我绝不会隐忍,而是选择反抗、报警、分手、离婚乃至以血还血式的暴力回击,加倍偿还。”

(二)

如果马金瑜对谢德成家暴、出轨、虐待孩子的指控全部属实,她现在应该做的是拿出更有力的证据,而不是再写一篇言辞恳切的回应文章。

在官方调查报告和诸多采访报道中,我们可以瞥见,马金瑜在那篇刷屏的自述文章中,写下的并非全部都是“事实”。

比如,关于谢德成虐待殴打自己的孩子。在马金瑜此前那篇《另一个“拉姆”》的文章中,孩子们被描绘成无人照看,夏天穿着大棉袄,“衣服里面的大便已经干透了,成了硬壳”。


以及这样的描写:“三个孩子的小腿,腰上,这时已经被醉酒的父亲用皮带和皮带扣抽烂了”。


今天,有网友发现了当事人谢德成的个人微博。谢德成的微博只有几十条而已,十几分钟就能全部翻完。

2017年到2018年是谢德成发布微博最为密集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除了直播卖货和蜂蜜等农产品的展示推销,他在微博上提到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孩子,以及对马金瑜和旧日幸福生活的缅怀(根据时间线,2017年开始他们就已分居)。

谢德成在微博上写下:“为了儿子们我一定站起来!”


“我现在一无所有!我高兴的是,有你们的陪伴我就足够了,有了你们就有家的感觉!”

以及自己的痛苦和对妻子马金瑜的想念:



这些微博发布于2017年,那时他的微博根本无人知晓,无人关注,不太可能是为了作秀而发,更像是一个男人倾诉苦恼的树洞。

在他的微博中,三个孩子虽然有时显得脏兮兮的,但显然并不是无人照顾,在谢德成的言语和孩子们的表情眼神中,更看不出来三个孩子遭受长期虐待。

相比于马金瑜惨烈的文字描写,我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

当然,我不是怀疑马金瑜笔下的每一个字,我只是怀疑,马金瑜的写作是否足够真实。

而真实,无疑是最宝贵的。

马金瑜是记者出身,她本该笃信真实、追求真实、记录真实,但很遗憾,在那篇刷屏的自述中,她有所隐瞒,有所回避,或许,还有所夸大。

(三)

即便如此,我仍对舆论给予马金瑜的恶意和辱骂感到意外和不适。

在我看来,马金瑜早已经开始承受自己对“幻想世界”错判的代价。那些苛责她没有尽早反抗和离开家暴环境的声音,过于理中客,且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味。

在网络上,违法犯罪动辄死刑起步,姑娘们谈起男人,动辄就是一句“这样的男人不甩,还留着过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却是无比复杂的一件事。

有时一段关系的维系,甚至和对方无关,仅仅是因为自己投入的感情、经历、时间和想象,就足以维持一段“痛苦”的亲密关系。

更何况,在马金瑜和谢德成的故事里,不仅仅有着一见钟情,被人们传颂,被央视报道的传奇,还有马金瑜对那片草原的情感寄托和三个孩子。


在马金瑜的自述和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她呈现出一种几乎有点不合时宜的天真。

如果她的指控属实,那么马金瑜在家暴和丈夫屡次出轨的重重阴影下,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依然称赞丈夫扎西“这个男人的心特别干净,就像山泉水一般纯净。”

遭遇家暴数年摧残后,在2017年的一场高校演讲中,马金瑜还对提问的大学生说:“你们要相信爱情,不要怕冒险,哪怕下一步是悬崖,不要怕,跳!”

不仅仅是爱情,马金瑜看待底层的牧民和自己的生意,也同样透过一层美好的滤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为了帮助当地穷苦的农民,马金瑜贷款80余万元,购买鸡苗和饲料,然后竟然免费送给当地的农民饲养。结果就是,等到出栏期,她却无法按时按量按品质收到成鸡,因此欠下高昂债务。


“免费的东西,恰恰是最昂贵的”,这是基本的商业常识,但马金瑜不懂,她透过滤镜只看到了当地人善良纯真的一面,却全然忘记了人性中最坚固的自私和贪婪。

不费力气和钱财得来的东西,有谁会去认真对待,精细饲养呢?饿一顿就饿一顿吧,丢一只就丢一只吧,生病了就等它死掉吧……

马金瑜的好朋友,一直帮助她的资深媒体人孙旭阳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马金瑜:

“她既不懂商业,又不懂人性。”

(四)

乍一看,马金瑜似乎有些“精神分裂”,但我恰恰觉得,这种“分裂”也是导致她迟迟没有出走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生活的现代都市女性,一个任职于国内一线媒体的知名记者,突然决定抛下一切,嫁给一个没什么文化,平日里风餐露宿的养蜂人——无论他人如何解读这段婚姻,至少在马金瑜心里,她一定是透过一层梦幻般的美好滤镜来看待这份爱情的。

一见钟情之下,不顾世俗眼光,抛却物质羁绊,和一个像山泉水般纯净的男人,在草原上开始一场追逐鲜花的甜蜜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蒙着一层梦幻般的薄纱。

诸多媒体追访的高光,公众惊讶之余流露出的羡慕,这一切都让马金瑜和谢德成的爱情,拥有了一种“无可置疑”的美好。

即便这层滤镜早已被现实的窘迫和家暴所击碎,但她仍固执地闭起眼睛,想象那滤镜下完美纯粹的“爱情幻镜”。

人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愚蠢的固执——纵使整个世界和自己的内心都在诉说,你选的路是错误的,但她仍要扬起脸庞,露出微笑,大声说:

要相信爱情!

与其说这是在鼓励别人,莫不如看成她在给自己打气。

有时候,人的确承受不起自我否定,因为否定了某些选择,等同于否定自己的人生,等同于内心的全面溃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