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徐萌、所萌:聚焦历史建筑再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6-03 17: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4 年4 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发表署名文章《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其中特别指出,“要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继续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创新技术标准、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明确新时期创新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工作要求和实施路径。
要注重在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保护老建筑是核心。2021年 8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比如,广东省广州市对历史建筑诚志堂货仓旧 址,通过保留修缮历史原构件,加固建筑结构,合理增加空间容量,为后续改造为幼儿园、补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供了空间载体。 植入新功能是关键。 中央文件也强调要以用促保,重点推进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比如,浙江杭州通过修缮传统民居老建筑,打造东山村纸博物馆,保留了其原有风貌和结构形制,采用与原材质色泽质感相和谐的锈蚀钢板补齐坍塌部分,扩展建筑面积,使之成为一座融合纸文化展示、体验与休憩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杭州东山纸博物馆

要注重通过开展试点,在体制机制、标准规范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2017 年,北京、广州、苏州、扬州等 10 个城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推进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项目 155 个,在加强修缮管理、推进活化利用、破解产权困境、筹措修缮资金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修复经验。一些地方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法规政策体系。比如,广东省广州市出台《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形成“首次”确权登记、合理改功能和加面积不计容不办产权、国有物业租期租金“解绑”、非国有物业修缮补助、消防审批“一案一议”等创新政策包,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施落地提供综合性政策解决方案。一些地方持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开展《苏州传统建筑特色调查和传承研究》《传统建造技艺调查和传承研究》等相关研究,深化、完善了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方法和标准。
要注重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兼顾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地方持续加大传统工匠培训力度,传承历史建筑传统修缮技艺。比如,浙江省宁波市持续加强历史建筑修缮工匠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各区县(市)建立历史建筑修缮工匠库,鼓励历史建筑修缮工匠以个人名义参与历史建筑修缮试点工作,促进工艺的传承和匠师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推广应用,率先在数字化展示、存档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助力历史建筑精细化保护管理。比如,上海市推动振动、倾斜、位移等智能传感器在优秀历史建筑本体上的安装应用,构建覆盖全市的智能化监管网络,有效提高危害优秀历史建筑行为的发现处置效率。
历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要持续探索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路径,研究制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法规政策文件,让更多历史建筑活起来、用起来,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使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10期

作 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徐 萌 所 萌

编 辑:袁奂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