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昨天,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与会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古人与大自然的一次握手。它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古人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二十四节气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这个独特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还有那首很多人熟悉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从立春走到大寒,四季轮回,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关于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有道不尽念不完的内容,它不仅与节日文化、民风民俗相关,更日益成为一枚特殊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