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加过新四军的老同志,回忆从事政治工作的经验时说,老一代领导曾告诉他一个秘诀:“你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部队里放个屁都是香的!你要是临阵退缩,又吃不得苦,唱曲儿人家也不听!”话虽俚俗,却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制胜密码。
我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冲锋史。从南昌墙头的第一声枪响开始,人民军队就没有停止冲锋的脚步。90年来,冲锋的姿势之所以没变,冲锋的劲头之所以不减,原因就在于有一批带领官兵冲锋的人。从最高统帅到各级指挥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人人是战斗员,个个是排头兵。在危险和困难关头,扛最重担子的是党员干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也是党员干部,有的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
以勇猛著称的王震将军,在一次战前动员中立一棺材,挥拳誓师:“我领头向前冲,要死先死我,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在攻打龙蟠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头跃出战壕,大喊:“我是王震,跟我来!”官兵士气大振,争先恐后,杀向敌阵。
在闻名中外的黑山阻击战中,梁兴初将军展示必死之决心:“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就算是十纵打得剩下一个人,也要打下去。”在他的带领下,部队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威名。
“打赢了开庆功会,打败了开批斗会,打死了开追悼会。”这是丁秋生将军在泗县战斗中立下的誓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许世友将军的风采。他在率部攻打日军的战斗中,对官兵说:“我来胶东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随即下令:“此仗,只许进,不许退。动摇军心,杀头。消极避敌,杀头。见死不救,杀头。临阵逃脱,杀头。”
“冲锋!”“冲锋!”这就是我军将领的风采;“跟我上!”“跟我来!”这就是党员干部的风骨。
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意味着流血、意味着牺牲。但为了胜利,他们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在枪弹中穿行,在危险中冲锋。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带头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前线,结果爱子牺牲在朝鲜,埋葬在朝鲜。彭德怀司令员总是指挥在最前沿,有时离敌人只有几公里,望远镜里,前沿阵地清晰可见。
90年漫漫征程,处处谱写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壮丽史诗。许多战役战斗,干部和党员的伤亡人数,常常占到伤亡总数的25%,有时候甚至占到50%,以致领导机关不得不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减少干部骨干的伤亡。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10位独臂将军,其中上将2人、中将2人、少将6人。
“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解放军之所以能打赢,人民军队之所以有战斗力,不能不说是因为有一大批率先垂范的将领,有一大批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驳壳枪一挥、“跟我上”的壮举,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
长征时被流弹击中左眼的团政委杨秀山,负伤后经常头缠绷带行走在队伍中。大家说:杨政委往队前一站,不用开口讲什么,就是最好的政治动员。无独有偶。贺炳炎和余秋里,长征中一个失去右臂,一个失去左臂,他俩一个担任师长,一个担任师政委。这个师因此被称为“一把手”部队。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把手”,给官兵带来的是怎样的震撼,给部队带来的是怎样的力量。
叶挺将军说:“共产党员是什么,就是带头兵。”指挥员不是躺着喊冲锋,而是要带头往前冲。只要是党员干部,就应该永远处在第一线。
“模范,模范,模就是样子,范就是标准。”表率的作用巨大,榜样的力量无穷。指挥员处处做模范,就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口虽不言、仰屋窃叹”。现在,屡见不鲜的“老不信”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领导干部说得很好听,做得很差劲。
“跟我上”的冲锋,永远比“跟我上”的命令有力;跃出战壕的雄姿,永远比背手叉腰的动作美丽。始终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我军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孙学富 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
本文刊于2017年7月15日解放军报
“八一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