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复播被封禁!被质疑吃相难看 ·  昨天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2 天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明天开工!是时候刷新自己了 ·  3 天前  
环球时报  ·  突发:谷爱凌退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如何正确地开启八卦? | 周末谈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5-12 09:54

正文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八卦新闻、小道消息都能引起我们的“吃瓜”欲望。从蒋劲夫家暴事件,到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许志安的出轨视频,再到最近的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

为什么我们对八卦如此欲罢不能?我们如何优雅地“吃瓜”?

周冬雨收到朋友送的大脸盘子

赵思雨申请入学资料作假被退学

李心月  今天被逃婚了

陈绮贞和交往18年男友分手

哪有什么钢铁直男

......


这是我们从最新的微博热搜榜前几位上随机选取的消息,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勾起了你的“吃瓜”欲望?我们常说,如今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八卦新闻、小道消息更是如此。从蒋劲夫家暴事件,到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许志安的出轨视频,再到最近的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我们的公共场域中,从来不缺乏八卦的身影。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大瓜甩过来,简直让吃瓜群众应接不暇。


近日热搜的八卦新闻:周冬雨收到朋友送的大脸盘子。


从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到政客教授们的午后闲谈,看起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八卦”,在日常生活中却从不缺席。人们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和快感,也难免陷入某种道德困境。八卦,说,还是不说?为什么我们对八卦如此欲罢不能?如果流言蜚语总免不了,我们如何优雅地“吃瓜”?今天的推送,事关一个“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


八卦的来源


“八卦”原本指中国图腾,有“太极八卦”的说法,看起来与我们日常说的八卦新闻的含义大相径庭。“八卦”为何会被用来指代家长里短的各种传闻呢?网上流传的说法是,早年香港黄色书刊发行时,会在封面照片上的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类似现在的马赛克效果,以避法律责任,这一类杂志便称之为“八卦杂志”。另有一说,旧时香港专门刺探或讨论别人的隐私或内幕的杂志都是八开大小,而粤语的八开与八卦音近,所以被称为“八卦杂志”。


有学者专门进行了考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认为,“八”字代表了琐碎庸俗的贬义,比如香港有“八婆”一词。八卦新闻侧重于衣食住行方面的世俗化信息,乃至茶余饭后的花边新闻。主持人梁东则将“八卦”形容为伴随着好奇和偷窥引发出来的一种眉飞色舞的状态,对应英文中的gossip(流言蜚语、说三道四,与中文的“八卦”相同,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


Gossip,The Untrivial Pursuit,作者: Joseph Epstein,版本: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1年11月


美国随笔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曾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八卦:并不浅薄的爱好》,他阐述了八卦的特点:贯彻一个群体的道德规范,满足人们成为局内人的欲望。八卦是“一种真相,通过亲口、私信、死后出版的日记等方式传出”。听到八卦就像拿到赃物,“它使你立刻成为向你传播八卦的人的同谋”。八卦是有趣的揣测、未经编辑的信息,是“两个或更多的人讲述另一个人的事情,而这个人不希望这些事情被传出去”。


对此,美国作家亨利·艾伦评论说:“我们希望爱泼斯坦努力给八卦下一个定义。他没有,但他写得风趣、优雅,我们几乎察觉不到他未曾给八卦下定义。也许八卦是无法定义的。它的形态太多了,包括诽谤、攻击、私密、丢脸的时刻、虚荣、绯闻、关于老板的战略性信息、尴尬的事实等。也许活着就是为了八卦,八卦就是为了活着。”


我们为什么爱八卦?


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人类80%的清醒时间都是在他人的陪伴下度过的。我们平均每天花 6~12 个小时交谈,其中大部分是跟认识的人一对一交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姆勒对人们日常谈话的内容进行了考察,他发现80%~90%的谈话都是关于具体的、认识的人的,也就是说,都是闲言碎语。


《道德动物》,作者:  罗伯特·赖特,译者: 周晓林,版本: 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


人类学家罗宾 · 邓巴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相当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理毛。在原始人类进化的某个阶段,随着群体变大,个体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维持自己在这个较大群体中的关系。语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一旦语言开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够在做其他事情(觅食、行进和吃东西)的同时“理毛”,也就是八卦。


在进化心理学中,八卦对于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在《道德动物》写到,通过亲身经历来搜集情报,费事费力,还可能有危险。通过八卦闲聊,我们可以迅速知道谁可以合作,谁是混蛋,哪里有危险和机会。可以说,八卦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的重要本能。

研究表明,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不由自主地对于负面八卦尤其警觉。这让我们得以规避那些有问题的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这也印证了传播学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规律。同时,畏惧流言蜚语也成为自我道德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民百姓担心左邻右舍的耳语,王侯将相在意历史学家的评说。对公众人物来说,单是“人言可畏”就足以让他们三思而后行。


八卦是我们学习在社会中生活的途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流言蜚语是警察,也是教师。没有它,就会出现混乱和无知。”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迪丰佐也认为,没有口口相传的非正式信息传播,组织就无法存续下去。在公司规定以外,更为丰富的信息往往要靠八卦得来: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领导们有什么偏好,薪酬和升迁有哪些决定性因素……此外,通过八卦,我们还可以判断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是否正确、他人看待事物是否跟自己一样。


八卦也是人们探讨价值观的工具。从马伊琍“且行且珍惜”的刷屏,到王宝强的人财两空,从82岁和28岁的科学家老少恋,到持续发酵的刘强东性侵案,对于吃瓜群众们来说,它们是现实,也是戏剧。名人八卦看似与你我生活无关,但背后的婚恋观、法律制度、性别权利与利益交换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先后主持互动式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窦文涛就说:“到今天,我们所有的人生问题,都可以拿明星的故事和名字来聊,他给了我们一个话题来聊。”贪腐、出轨、面子、饭局、跳槽、权色交易……一个个八卦事件成为映射社会价值流行的闪光碎片,开启一场场活色生香的公共讨论。


当然,八卦还有很多看似不那么高雅却又常见的动因,比如小团体内的八卦有助于增强亲密度,制造“盟友”和“对手”;通过获得他人的八卦信息进行自我评估,有些人从他人的负面信息中获取自信和优越感;精神宣泄,用私下吐槽来表达消极抵抗、愤怒、嫉妒、不甘等情绪;窥探隐私的即刻快感,或是纯粹为了找乐子,英文有个新造词叫“infortainment”,可以翻译为新闻娱乐化,就是将“信息”(information)与“娱乐”(entertainment)合并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都认为女性更喜欢八卦,但英国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每天八卦的比例还要高7%,只不过男性会把它说成是“交流信息”或“结交网络”。只有当女性在场的时候,男性说闲话的时间才比女性少。只不过男女差异在于,男性会用更多的时间谈论自己,而女性对别人更感兴趣。


欲说还休的八卦


即便八卦的历史如此悠久,现象如此普遍,人们却总要面临某种道德上的疑虑。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写道:


“八卦很邪恶,其滋生和传播很容易,但当事人却苦不堪言,消除它更是困难重重,传播的人多了,八卦永远不会干净全部地消失,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成为真理。”


肤浅、空虚、琐碎、恶意、泛娱乐化、潜在危害性……事实上,“八卦”一词本身就含有许多否定蕴意和内涵,以至于想要对其进行中立的评价几乎不可能。一些道德哲学家认为需要颁布禁令来压制这种自然的原始冲动。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从社会整体来看,传统社会是神圣社会,人们更喜欢追求高尚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崇拜英雄人物,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今天依旧还存在。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社会,神圣、崇高、理想不断地在被解构,更多的注意力,会转向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娱乐八卦。而当社会整体的气氛变得娱乐化、环境变得过于浮躁和喧嚣,停留在感性层次的沟通就占据了主要的地位;那些理性的、深沉的思想则很难被认真地倾听。


于是,“我应该把我知道的关于B的事儿告诉A吗” 这类问题听上去不是那么重要,但它却成为很多人经常遇到的道德困境。那么,什么时候谈论别人的事是道德上可接受的,谈论哪些事情是可接受的?在不被邀请的状态下,把镜头对向明星们,八卦新闻已然成为娱乐经济链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的议题也浮出水面:是否应该控制人们的网上言论?是否应建立某些规范?


《批评官员的尺度》,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译者:  何帆,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但法律只能设定底线,比如恶意中伤、泄露国家或商业机密要接受法律制裁。可即便如此还会出现言论自由与诽谤罪的冲突,比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由此写成的《批评官员的尺度》也一度成为畅销书。更何况,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八卦无涉大是大非,名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矛盾由来已久,潜在伤害与夸大其词各执一词,法律的介入往往鞭长莫及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谚语说,明智之人谈论观点,平庸之人谈论事件,卑微之人谈论他人。《塔木德》的训诫更为严苛:“不要说你的朋友的好话,因为尽管你从他的优点开始说,最终可能会说他的缺点。”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伤害,我们是否应该缄口不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