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人类80%的清醒时间都是在他人的陪伴下度过的。我们平均每天花 6~12 个小时交谈,其中大部分是跟认识的人一对一交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姆勒对人们日常谈话的内容进行了考察,他发现80%~90%的谈话都是关于具体的、认识的人的,也就是说,都是闲言碎语。
《道德动物》,作者: 罗伯特·赖特,译者: 周晓林,版本: 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
人类学家罗宾 · 邓巴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相当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理毛。在原始人类进化的某个阶段,随着群体变大,个体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维持自己在这个较大群体中的关系。语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一旦语言开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够在做其他事情(觅食、行进和吃东西)的同时“理毛”,也就是八卦。
在进化心理学中,八卦对于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在《道德动物》写到,通过亲身经历来搜集情报,费事费力,还可能有危险。通过八卦闲聊,我们可以迅速知道谁可以合作,谁是混蛋,哪里有危险和机会。可以说,八卦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的重要本能。
研究表明,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不由自主地对于负面八卦尤其警觉。这让我们得以规避那些有问题的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这也印证了传播学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规律。同时,畏惧流言蜚语也成为自我道德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民百姓担心左邻右舍的耳语,王侯将相在意历史学家的评说。对公众人物来说,单是“人言可畏”就足以让他们三思而后行。
八卦是我们学习在社会中生活的途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流言蜚语是警察,也是教师。没有它,就会出现混乱和无知。”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迪丰佐也认为,没有口口相传的非正式信息传播,组织就无法存续下去。在公司规定以外,更为丰富的信息往往要靠八卦得来: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领导们有什么偏好,薪酬和升迁有哪些决定性因素……此外,通过八卦,我们还可以判断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是否正确、他人看待事物是否跟自己一样。
八卦也是人们探讨价值观的工具。从马伊琍“且行且珍惜”的刷屏,到王宝强的人财两空,从82岁和28岁的科学家老少恋,到持续发酵的刘强东性侵案,对于吃瓜群众们来说,它们是现实,也是戏剧。名人八卦看似与你我生活无关,但背后的婚恋观、法律制度、性别权利与利益交换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先后主持互动式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窦文涛就说:“到今天,我们所有的人生问题,都可以拿明星的故事和名字来聊,他给了我们一个话题来聊。”贪腐、出轨、面子、饭局、跳槽、权色交易……一个个八卦事件成为映射社会价值流行的闪光碎片,开启一场场活色生香的公共讨论。
当然,八卦还有很多看似不那么高雅却又常见的动因,比如小团体内的八卦有助于增强亲密度,制造“盟友”和“对手”;通过获得他人的八卦信息进行自我评估,有些人从他人的负面信息中获取自信和优越感;精神宣泄,用私下吐槽来表达消极抵抗、愤怒、嫉妒、不甘等情绪;窥探隐私的即刻快感,或是纯粹为了找乐子,英文有个新造词叫“infortainment”,可以翻译为新闻娱乐化,就是将“信息”(information)与“娱乐”(entertainment)合并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都认为女性更喜欢八卦,但英国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每天八卦的比例还要高7%,只不过男性会把它说成是“交流信息”或“结交网络”。只有当女性在场的时候,男性说闲话的时间才比女性少。只不过男女差异在于,男性会用更多的时间谈论自己,而女性对别人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