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恐龙手记:足迹篇》书影
《足迹篇》
记录了邢立达自2007年至今追寻恐龙足迹的历程。十数年来,华夏大地各恐龙足迹群陆续被发现,中国的恐龙足迹研究日新月异,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由足迹化石绘制的恐龙分布图,将投影出
中国恐龙时代的全貌
。
这本书便记录下这一史诗般的大发现历程中,一个个意义重大的闪光时刻。
2012年,应四川省昭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俄比解放之邀,邢立达带着一支精干的团队来到坡度接近
60度
的化石点,对学者来说,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更令人担心的是,矿山此时仍在爆破,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
在这样的勘察环境下,他突然看到了一组十分奇怪的足迹。其中每个足迹都由3道长长的、平行的爪痕组成,沿着陡峭的岩壁一路向上延伸。它们是典型的肉食性恐龙游泳迹。
恐龙在游泳
,多么棒的足迹!
兽脚类恐龙的游泳迹(邢立达/摄影)
长期以来,恐龙究竟会不会游泳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肉食性恐龙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有
“恐水性”
,所以有很多科普资料都会这样写:
正在被肉食性恐龙追杀的草食性龙急中生智跳到河水中,前者追到岸边,就只能干瞪眼了。
但直到2007年,古生物学家才真正找到肉食性恐龙会游泳的证据。这类标本非常稀少,
中国还没有发现过
。虽然曾在河北赤城发现过类似的足迹,但标本很少且不清晰。不过,这次的发现不同以往,它是
非常确切的肉食性恐龙游泳遗迹
,也是
中国首次发现
这种足迹,对当地的古生态和恐龙的古行为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这些肉食性恐龙是如何游泳的呢?从足迹判断,它们应该是通过
后肢的交替运动
,双腿像桨一样提供推力
来游泳的,这类似于现生的靠双足行走的动物,比如水鸟。就像狗会游泳一样,这很可能也是肉食性恐龙与生俱来的本领。从足迹的长度推断,造迹者的臀部高度大约是
0.9
米,基于肉食性恐龙的游泳方式,这也是水的大致深度。更有趣的是,在该足迹的不远处还发现了“正常行走”的肉食性恐龙足迹。所以,
这里很可能是古岸边和水体的分界处。
《邢立达恐龙手记:琥珀篇》书影
所有的
琥珀
故事都是从一滴树脂开始的。树脂并不简单,它们是植物体分泌的一种复杂且多样化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它们可以防御昆虫、食草动物,也可以作为植物的
“创可贴”
,迅速堵上真菌或昆虫入侵造成的伤口。在经历了
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
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后,一滴树脂才能实现化石化,成为琥珀。
在距今约4700万—4000万年前,波罗的海地区覆盖着茂盛的原始森林。这片地区的杉树由于虫蛀等原因出现的伤口不断淌出黏稠的液态树脂,而且产量丰富,以至于这片杉树林被后世称为
“琥珀森林”
。此后,这个地方经历了4000万年的沧海桑田,演变成寒冷的浅海。
4000万年前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森林(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琥珀博物馆壁画)
在海浪的拍打下,埋藏在海底的低密度有机化石不断被推上海岸。当时,生活在海边的人最早发现了这些闪着金黄色光芒的奇怪小物件,并将其视为来自海洋的馈赠。北欧神话中关于琥珀的由来有多个版本。比如,
爱与美的女神芙蕾雅因为找不到丈夫奥丁而哭泣,她的眼泪滴落在岩石上变成了黄金,这些黄金在进入大海后又变成了琥珀;或者,琥珀是海神的女儿美人鱼在大海中日夜思念陆地上的王子所流下的眼泪凝结而成的。
波罗的海区域的居民用来捞琥珀的网兜
(邢立达/ 摄影)
这些以金黄色为主的
“人鱼的眼泪”
,从发现之初就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古代的北欧人认为琥珀是神的眼泪、大洋的黄金或阳光的精华,可以驱除阴冷和俗世中的邪恶,所以把它们制成护身符、扣子和挂珠等随身携带。更多的琥珀则被捡拾并收集起来,成为产地居民换取生活用品的商品。
琥珀流传到异域之后,又催生了形形色色的传说。古阿拉伯人将琥珀唤作
“amber”
,意为“海上的漂流物”;古希腊人称琥珀为
“electrum”
,意为“放射的阳光或阳光的光芒”。美好的辟邪寓意、极低的产量、质地柔软便于雕刻以及品质上乘等特点,使琥珀很快就成了奢侈品。早在2500年前,雅典人就把琥珀作为礼物送给心爱的人。据说,今叙利亚的古邦国女王也把这种珍贵的石头作为首饰。
琥珀不仅是奢侈品,一些低品质的琥珀还可被用作香料和药物。
希波克拉底
在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首次记录和说明了琥珀的益处:当有人用掌心捂着或加热琥珀,它们就会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从而起到药物治疗的作用。
古罗马人
也觉得琥珀点燃后发出的气味和臭烘烘的松香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就像名贵的麝香或龙涎香般芬芳迷人。更神奇的是,古罗马人发现用琥珀在羊毛上摩擦可吸起灰尘和碎屑,因此认为琥珀能从人体内吸走疾病和邪祟,便将琥珀做成护身符随身佩戴,更有人
将琥珀磨成粉直接吃下去
。直到今天,在不少欧洲人的心目中,琥珀仍然是散淤止血、镇静安神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