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即可落户、买房就送补贴、求职也给发钱……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为满足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可谓招式百出。
各地除了制定有面向所有人的引进政策,也出台了大量
特供律师的补贴方案
。
相比面向所有人群的五花八门的手段,特供律师政策的主要手段相对朴素但却直击灵魂:
发钱
。
关于律师的人才补贴政策,常常被刷屏的经常是上海、深圳等等一线城市。
实际上,出台有这类政策的还有
杭州、武汉
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也有
四川宜宾
等这样的中西部普通城市。
在浙江,甚至很多
区县
都单独制定了律师人才补贴政策,相关政策多得惊人,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愧是
共同富裕示范区。
这些面向律师的补贴种类涵盖范围也比较丰富,可粗略划分为首次执业类、特殊人才类、执业资格类、学历教育及非学历培训类、特定项目类、经营成长类。
这些补贴政策字里行间都在表达一个意思——
人少,钱多,速来!
首次执业类奖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在当地首次律师执业的或在当地实习期满转正执业的;
二是在当地申请律师执业的实习人员;
三是外地律师首次到当地执业的。
这类奖励大致分为一次性领取、连续数年按年度领取、连续数年按月领取等。金额相对也比较客观,普遍在1-3万左右,个别金额较高的如
宁波市北仑区
,可
连续3年每年领取3万
。在青年律师生存愈发艰难的当下,各地相关部门用实际行动为新入行的律师提供真金白银的保障。
相对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奖励门槛,首次执业类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可以说是阳光普照型奖励,奖励条件主要在年龄、年度考核、执业年限、执业机构方面予以规定。
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年度考核称职或以上。在执业年限与执业机构方面,部分地区要求首次执业律师已连续执业12个月、外地律师承诺一定的服务年限,执业机构需为其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的律所。
各地在律师人才引进政策中列举的各类特殊人才,通常是当地律师行业乃至地区发展所急需、紧缺的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各地对这类人才的求贤若渴,既体现出当地律师行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在相关政策的补贴力度上。
各地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 获得国家级荣誉、表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
如国家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律师、入选国际知名榜单等、在全国律协担任一定职务等;
2. 获得省级荣誉、表彰,入选省级人才工程的人才
如省级优秀律师等,在省级律协担任一定职务等;
3. 获得市级、区级、各类新区(商务区)荣誉获表彰的人才,入选各类人才工程等;
4. 涉外领域人才
如入选司法部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省级涉外律师人才库等。
5. 获得各类高级职称的人才
如一级律师等。
特殊人才的奖励补贴非常丰厚,比如上海的《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支持法律专业服务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就规定,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的给予
最高150万元
的购房补贴,用人单位需按
1:1 进行配套
。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定机构的级别与财政能力、人才稀缺程度等不尽相同,因此政策补贴金额也有较大差异,此类补贴金额普遍约在
数万元至数十万元
之间。
执业资格类奖励指对大陆律师资格以外的其他执业资格的奖励。
这类奖励的对象主要有:
1.港澳或外国律师执业资格
2.港澳法律人士的粤港澳大湾区执业资格
3.专利代理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其他专业服务业资格
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对外交往的桥头堡,对涉外律师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相关政策中对取得境外律师资格的律师给予了极具吸引力的奖励。其中广州、深圳等地区的政策具有十分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
教育培训类奖励主要是境内外学历教育与境内外非学历培训两类。上海和深圳在此方面的力度堪称最大。深圳和浦东的律师参加境外知名法律院校取得相应学历学位的,深圳给予
最高25万元
的学费支持,浦东和临港给予
每人每年
最高25万元的学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