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并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形成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
我们将十八大以来形成的这一经济政策框架称为“习近平经济学”政策框架。那么,这一经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从国际视角看,为什么说这一框架成为中国的全球倡议?请随思响哥一起来看。
来源 | 《人民论坛
》2017年6月上
作者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张新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框架的建立,标志着“习近平经济学”的初步形成
从“习近平经济学”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必经阶段: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从工业或第二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中国市场到世界市场,从世界投资中国到中国投资世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为了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党中央及时提出了
“习近平经济学”政策框架
,使得中国经济向
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
的阶段演化。从十八大以来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来看,“习近平经济学”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政策框架性质。
其一
,
政策目标明确
,就是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解决经济条件发生深层次变化所凸显的结构性矛盾。
其二,政策体系的内在逻辑清晰
,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到引领新常态,为解决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其三,政策措施搭配紧密、协调一致、远近兼顾。
“习近平经济学”紧紧围绕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既制定出面向中长期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突出“三大战略”的区域布局;又确定了应对短期经济下行的政策,等等。
其四,政策更有稳定性,
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指导中国经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系统性框架。 确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最终构建完整的政策逻辑框架,这才是“习近平经济学”的最大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常态下经济政策框架的建立,也标志着“习近平经济学”的初步形成,其提出的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工作基调、改革主线、政策举措,将成为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指南。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框架的提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从新发展理念到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工作任务,到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新常态为内在逻辑的政策调控体系,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系统的政策与理论指引。
这一政策框架的实施,在短短三年内就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经济逐步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十三五”实现开门红,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继续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成果不仅为世人瞩目,更令世界为之赞叹。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习近平经济学”来源于中国实践,又指导中国实践,这就形成了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新实践丰富新理论的良性过程,不断丰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创新实践。
经济政策框架主要内容:
新常态是发展阶段总认识,新发展理念是转变发展方式总引领
“习近平经济学”作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核心,逐步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从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失衡。总体看来,这一政策框架包括以下关键内容。
其一,新常态是发展阶段的总认识。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依据,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的根本依据。“新常态”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认识,也是制定政策的逻辑起点。所以说,新常态是“习近平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其二,新发展理念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总引领。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是逻辑严密的有机系统:创新发展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问题;开放发展解决国内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共享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其三,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是改革任务的总核心。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样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习近平经济学”明确了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定位,并把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确立为该政策框架的基本原则。
其四,稳中求进是实践推进的总基调。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2012年以来“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并首次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其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调控的新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实现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的衔接。这就超越了单一经济目标的宏观调控,而是通过改革与协调经济发展中的多重关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主要包括短期与长期、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实体与虚拟、国内与国际等多重关系。
其六,“加减乘除”是政策框架的总方法。
明确突出问题、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工作任务,必须掌握“既中看又中用”的系统性方法。“加减乘除”方法论的设想,最初是由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现在看来,无论是东北全面振兴,还是沿海转型发展,以及中西部加速崛起,都需要同时做好“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我们称之为习近平的结构性改革“四则混合运算”,既形象又准确,把极其复杂的经济发展思路说明得清清楚楚。
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各类经济风险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实属不易。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习近平经济学”,这是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实践与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