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货币说
数字货币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货币说

[专栏]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的万能药吗?

数字货币说  · 公众号  ·  · 2017-09-19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来自Shutterstock。


区块链一词常常被和“信任”联系在一起,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的应用场景。本文笨笨君通过三个例子,希望能跟大家把区块链和信任的关系讲明白。


案例一:产权记录和证明


信任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而解决信任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中介。比如你在买二手车的时候,就面临很大的信息不对称。不懂车的你对车辆状况如何评估一窍不通,过去有没有出过车祸,有没有翻修过,有没有时不时才会出现的莫名奇妙的问题,这些你一概不知。尽管车主向你拍胸脯保证一切都没问题,但你会完全放心吗?


想要做成这笔买卖,有几种可能性。其一,你刚好有个好朋友想卖车,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其二,就是通过好朋友介绍,也很可靠,但概率 依然 很小;其三,是通过论坛,自己找卖主,这需要买主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找维修站做鉴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四,恐怕就要通过二手车交易平台,也就是中介了。


通过中介,你不再需要信任卖主,而是将对他的信任转移到了中介平台上。中介平台是中心化的,主要靠信息不对称赚钱,所以要价往往过高。如果我们能把有关车辆的信息,包括事故记录,维修记录写在公开透明,可追踪,不可修改的区块链上,让人人都可以查到真实可信的数据,不就摆脱了对中介的依赖,将对中介的信任转化成了对区块链的信任,解决了信任的问题?


是不是很有道理?


那就来问自己一个很傻的问题吧:谁来往区块链上写数据?


是车主自己吗?车主自己写的数据,公开是公开,不可修改是不可修改,但是你信吗?是中介吗?如果是中介,那直接去找中介不就行了,还要区块链做什么?如果联系笨笨君往期文章《智能的合约》一文当中的场景,让车辆本身成为一个智能合约,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自己把出场,维修,事故的记录写在区块链上,倒是还有可能。这样一来,我们的信任便转移到了车辆生产厂商身上,相信他们开源的智能合约,的确是车辆所使用的智能合约,并且相信这个合约不会被外力所破坏,比如拆除传感器。这样的场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实现,但在目前看来,简单地说把数据写到区块链上,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新手容易产生误导。


案例二:真实性验证


还有一个经常能看到的案例,就是药品的真实性,类似的案例还有钻石生产等。如果陌生人给了你一片药,说是阿莫西林,你信吗?如果是换作是药店买的呢?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不具备辨别药品成分的能力,只能将信任寄托在药店身上,即便买到假药,也只能吃了以后才知道,为时晚矣。


如果能将药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运输,销售,这中间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写到公开透明,可追踪,不可修改的区块链上,消费者在购买时,只需扫一下二维码,就能验证药品的真实性,这岂不是解决了信任的问题?信任区块链,不再信任人?真的是这样吗?


没错,这个案例和二手车的例子很类似,涉及到信任转移的问题。通过密码学,我们可以验证由药品生产厂商所签名的生产记录是不是由药品生产厂商本人所签发的,同样也可以验证运输方和销售方,如果有人想卖假药,伪造生产记录的签名,是无法实现的,就好像如果我们大家都知道哈药六厂的比特币地址,有人想在没有私钥的情况下伪装自己是哈药六厂给我们打比特币是无法实现的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的确让造假的难度陡然提升了。


但这解决了信任问题吗?没有,我们依然需要相信哈药六厂,相信它不会生产假药,相信它不会在区块链上写入假的生产日期。而我们对哈药六厂的信任,是基于经典的市场模型的,即如果它作假,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人与公司,人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依然需要最传统最经典的方式来建立,区块链在这其中并起不到什么作用。


注意,以上两个案例中所说的区块链,一定要是基于挖矿的和比特币类似的公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节点众多(比如比特币在成文时有9422个节点,以太坊有22710个),全天候运行且有经济激励,数据的不可修改性是最强的,虽然目前存在效率问题,但解决方案也日渐清晰。而联盟链节点数量较少,在联盟之内使用尚可,但对于消费者的安全性相比公有链低很多。私有链就不用提了,连数据库都不如。


案例三:不需要信任的交易


比特币本身是不是解决了信任的问题?比特币让互相不信任的双方可以交易,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其实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牵强,更准确的说法是,比特币让价值的流动不再需要中介。而一个比较高大上的说法是,比特币颠覆了信任的模型。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是对现金模型的实现,即点对点且不需要中介,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易双方不需要信任。我们要么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对方不会拿了钱就跑,或者卖假货给我们;要么我们会先仔细打量对方,觉得可信了以后再交易;对于大额的交易,我们还会四处找人打听,看对方是否靠谱。这些都是建立信任的过程,不会因为交易的媒介而改变。


尽管“去中介”这个说法和“去信任”相比,显得远没有大么高大上,但依然无法掩盖其背后的颠覆性。原本需要通过银行或支付宝才能完成的虚拟交易,现在可以通过由一群不知道是谁的节点组成的网络来完成。它颠覆了我们对中央机构的信任,让一个陌生的网络变得可信,这本身就是划时代的。说比特币颠覆了信任的模型,其实是在说,比特币转移了信任的对象,这和本文所提到的前两个例子也是呼应的。


总的来说,比特币和区块链,和信任有着莫大的关系。而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史,从诞生之初的网上图书馆和网上报纸,到后来的网络应用,再到如今的网络价值,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信任的升级。最开始我们不相信一个由陌生人搭建的网站上的信息是真的,后来我们不相信一个陌生人通过网络卖给我们的东西是真的,再后来,我们不相信一个由陌生人运行的网络可以存储和传递价值。我们的信任,由现实转向虚拟,由熟悉转向陌生,由中心转向去中心。生活在这个时代,能亲眼见证这一切,我们是何其的幸运。


本文二手车例子中提到的智能合约场景,来自于往期的一篇文章: 智能的合约 ,没看过的同学记得补番哦。


笨笨君在上期文章中提到过,最近在为大家准备一个惊喜。这个惊喜目前还在筹备过程中,请大家持续关注哦。把分享到朋友圈的截图发至公众号就能加入知识星球(原小密圈)社群,和读者朋友们共同互动,第一时间收到惊喜。

新来的朋友不要忘了扫码关注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