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无”后“有”的道理,朴素师感叹又有谁知道呢?这或许就是近当代道教金丹文化极其难知的药物秘密,“金公”的出现吧。
文/袭明居士
炼金丹的药物,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只道行禅坐亦禅(资料图)
若有一种文化,能够运用传统道学理论去引导世人修行,能够用一种既利己又惠人的修行法门,去引导世人自觉实践;能够让世人在身心健康两方面,都能够得到益处,则这一文化的发展前景,注定是十分诱人的。
我们认为道家的金丹文化,特别是全真教的金丹文化,就具备这种重拾人性,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力量与作用。因其理法建立在道学的基础之上,能够用个体的好处,这样的功利之心,文化之理,可循之道,去诱导人们自觉地修真。
也只有通过先利己的实惠和益处,促进大众喜爱修道、修真,也就逐渐达到修真者懂得为什么要按照道的原则,去规范自己行为的那些道理。
气功与太极拳术,这些道学孕育出来的宠儿,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的道理,或许就在这里。
传统道家道教文化提出了“只道行禅坐亦禅”的知行合一思想,这就将人们的行为,从理法的层面,去修真日常化了。道家道教修道形成了所谓的“二六时中,念兹在兹”知行合一思想,也是传统大道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道家修真更是由心理上的突破,去解决生理上的本能问题。甚至探索出一套独有的修炼心法,从虚空的高度,用虚无的意识,去控制人类生命因子的消耗。唯有找到控耗的方法,或者说找到一种延寿的“药物”,人类的生命才能长久,才能益寿延年。
这个修炼法门的原理,道家早就找到了,只是人们难以理解罢了。它就是吕祖在《黄鹤赋》中所倡导的:“离内七般朱砂,是名孤阴;无真种则时刻难留。”的道学本源论。
我们体内的涕、唾、精、津、气、血、液,这些有形的东西,在道家看来,都是由道气转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后天的物质。
道家认为,这些有形的物质,是不能与天地同长久的。也就是说,这些后天的“七般朱砂”,具有形就必有坏的属性,吕祖称之为“孤阴”属性,需要有阳性的本源物质,才能完成修道。
因误入歧途而出现了对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迷失(资料图)
修道或者炼金丹的物质,好像是历代丹道家一直比较糊涂的内容。白玉蟾祖师在《紫清指玄集》中,为后人指点参玄的一段话这样说:“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这是对道家炼金丹所用的药物究竟是什么,最为明确与通俗的解答。它不是某些下流丹法所用到“交感精”(精液、月经),也不是口鼻呼吸之气,更不是任督二脉上的意识搬运。
尤其是近当代丹道家们对修真“药物”的糊涂与臆说,让修真者落入猎奇的心态,心智被各种后天欲望所蒙蔽,一辈子在鬼窟中作生涯。
连一代道学巨摩,不断参拜修真之理,一日听闻炼金丹的“药物”之理,也是“且怖且疑且擎拳”的,足见丹道明理对修炼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说,“离内七般朱砂”的去留,是吕祖说的靠“真种”这个白玉蟾祖师“且擎拳”的道气药物,去实现人类回归本源,获得长寿和修仙的作用。
这在全真道来讲,他是用“真种”的“长春”实践,去完成其“全真”的实修,也就产生了在特定的时代,道教金丹文化所出现的其它文化所没有的特定社会价值。
道家道教这个得“全真”的药物,让我们这些曾经滞留于伍柳派丹道类,长期痴迷色身炼养的人们,很难走出“陈撄宁时代”。
后来读了朴素师的这句“只说是命在身里头,又谁知道一己无有”后,才着实有了跟玉蟾师一样的“且怖且疑且擎拳”的心路转变。
道家金丹文化论修道的隐秘思想,让很多渴望炼金丹的人们,因误入歧途而出现了对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迷失。
才会出现另外的一片“神活”境界(资料图)
这些迷失原因,朴素师通过谱写二十四首《驻云飞》,苦口婆心,逐一为我们作了系统的解释。
《驻云飞》将那些道士们是如何走向“强把念头扭,硬将顽心守,只说是命在身里头,又谁知道一己无有。”的盲修瞎练的师误,用反衬的表达方式,通过各种具体的修真案例,为后人作了详细的解答。
朴素师说,一个修真者最需要努力的是炼心功夫的平常化、日常化、平淡化。人心的炼养是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修道处在世俗的烦心、贪欲之域,则一切的道法,将都是强作强为的盲修瞎练。
所以,才有了朴素师的那句:“炼己不炼到无己时,其功莫施。”的警示之语。
这是说一个修真者的意识活动,只有到了海蟾翁《至真诀》说的:“无心心即是真心”的境地,才是金丹修真的正式开始,才是炼金丹“开悟”了的正法。才会明白以前的一切有为法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一己的无”之后,所出现的那个“有”。
这个有,就是修道者的“无心之心”,叫做真心。
所以,张三丰祖师说修真者先要做到“机死”,也就是后天的欲望之心,我们的俗世凡心的这个“机”没有了,才会出现另外的一片“神活”境界。
这个“无”后“有”的道理,朴素师感叹又有谁知道呢?这或许就是近当代道教金丹文化极其难知的药物秘密,“金公”的出现吧。(编辑:若木)
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袭明居士,腾讯道学专栏作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3.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