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张伯彦在上海开会,碰到基因泰克的前同事李锋,李锋希望张伯彦加盟天广实。生物药抗体药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了解到生物药的质量分析这项高端技术正是国家需要的,张伯彦决定回国。“我是带着使命感回来的,但愿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人,做一些正经能救人命的药出来。”张伯彦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热爱的基因泰克,回到中国加入天广实。
回国后,张伯彦发现国内公司大多不太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为质量分析在公司内扮演着辅助性的角色,这与美国制药公司将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在生产工艺各个环节里大相径庭。从前期的研发、成药性评估,到生产工艺全程都有质量分析人员的参与,项目在任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对应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美国人严守质控的项目运作理念被应用到天广实的内部。“我们做项目,按临床Ⅰ到Ⅲ期逐步推进,这其中会涉及场地转移、工艺规模放大,每一步都要做质量可比性分析研究的。我们以临床前在动物上测试过的样品作为初始的工作标准品,到临床,再到上市,每个阶段都对比工作标准品,一环扣一环,贯穿下去,这就是天广实做出来的细胞株转让出去后,申报临床都成功的原因。”张伯彦说,每家生物药公司都应该有个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于临床样品和上市产品留样开展定期检验,一旦发现临床稳定性样品有异常现象,要讨论停止临床试验,即使这个决定让公司损失很大,“因为这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责任。”
质量源于设计不应是流于形式的,随着国家监管机构按照基于科学、基于质量风险分析的管理原则去严格监管起来,质量分析人员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张伯彦的另一个身份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客座教授,而天广实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国家应急药物研究产业化基地。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天广实临危受命,仅用四个月就在其中试实验室里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抗体组合药MIL77。这个实验性的药物治愈了一名在塞拉利昂执行医务工作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英军女性医务人员,她是全球首个接受中国制造的MIL-77治疗的患者。后来,一名意大利的男性医务人员也被该药治愈。后来,习主席访问英国的时候,这件事也被作为中英友好的典范之一而提及。
“接到国家给的任务时,我们把其他项目都停了,集中精力把抗埃博拉病毒抗体做出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其他病毒抗体,如抗蓖麻毒素还有寨卡病毒的抗体,国家急需什么,很快都会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