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抗体圈
抗体资讯及资料的分享及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美图  ·  医学视频丨烦人的口腔溃疡 ·  18 小时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PCR Tokyo Valves ... ·  17 小时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抗体圈

张伯彦:质量分析并不是辅助性角色

抗体圈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9-09 12:20

正文

生物技术毕竟是从国外引进的,靠海归回来带动这个产业往前走。但是,产业走到一定地步,就该有一些新的质量分析技术,或者新的理念切入进来。希望我的报告内容能让大家感到比较契合实际,当然,我不希望只是CEO们来出席这个会。

张伯彦

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


2013年2月初回国前,张伯彦博士在美国基因泰克工作十年,历任生物药工艺研发部科学家、资深科学家、分析质控研究室主任和博士后导师。先后负责过9个生物药(包括一个重组蛋白、4个单抗和4个抗体药物偶联ADC)项目的CMC工艺研发支持和分析方法、质控体系的建立,其中Etrolizumab已处于Ⅲ期临床阶段,Polatuzumab vedotin处于Ⅱ期临床阶段。曾荣获Genentech公司2011年度优秀经理人奖。在抗体药成药性评估、质量分析、质控体系建立、培养基质优化、制剂处方研发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伯彦曾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当了四年的讲师,博士毕业后,他很想去工业界扎扎实实做些事情,当时国内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较大,于是他做出出国继续深造的选择,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两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领域也从无机化学转至生物大分子。经过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愈发偏实用。找工作的时候,张伯彦已经有糖生物和蛋白质组学基础,并且掌握质谱-液相色谱联用技术。


基因泰克研发VP曾经说过的,创新不是设计的,不是规划的,创新是自由的,需要提供便于创新的土壤。


南旧金山市工业区的街上,基因泰克公司立了一块牌子,写着“生物技术工业诞生地”。当张伯彦拿着几个不错的offer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的导师说“还用选择吗?基因泰克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呀!”得知张伯彦最终加盟基因泰克,周围的人都很惊喜,毕竟十几年前,基因泰克还是非常难进的医药公司。

十年间,张伯彦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成长为管理十几个人的分析质控研究室主任,他的实验室里面有液相色谱、有毛细管电泳,还有质谱技术等各种各样的仪器,在这里,张伯彦前前后后做过八个抗体和一个重组蛋白质项目。同时,他和他的实验室还加入了由公司多个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分子评估团队”,负责评估抗体的成药性,给决策管理层提供遴选依据。因此,对抗体的成药性,张伯彦有自己的体会,“不能满足于只在体外模型上看到好的药效,对新的抗体早评估,将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颁发“特殊贡献奖”是基因泰克的一种文化,比如,一个抗体药物在细胞表达生产过程中出现变异体,张伯彦的团队整合液质联用技术和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开发出软件模块,可以快速定性定量地分析完成几百页的质谱数据,确定筛选出的细胞株不会产生序列变异体。问题得到解决后,基因泰克便建立了一个抗体氨基酸序列变异体控制的行业标准,得到FDA的认可。此项工作使张伯彦获得了一个特殊贡献奖,这样的奖,他前前后后拿了二十来个。但他最珍视的还是由手下员工亲自票选的优秀经理人奖,奖杯是DNA双螺旋结构的雕塑,张伯彦始终珍藏在身边。

基因泰克的文化和创新环境让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们快速成长,张伯彦也得益于此。对员工鼓励创新、鼓励发表文章、鼓励培养博士后,浓重大学校园氛围让基因泰克这家企业在学术研究和工业界都极受尊敬。“那时候基因泰克每年申请的专利数比十个加州大学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我带过的博士后也都成为美国制药公司的总监。”张伯彦视加入基因泰克为自己的幸运。


离开基因泰克的时候,实验室的同事用A4纸制作了一张画着肽段质谱图谱的纪念牌送给张伯彦,上面写着 Great Manager(优秀经理人),至今放在他的办公室里。


作为高管要考虑到,投资人那么大笔资金投进来,都建立在对临床成功的预期基础之上。如果出现问题,停止临床试验再回去找原因的话,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一次,张伯彦在上海开会,碰到基因泰克的前同事李锋,李锋希望张伯彦加盟天广实。生物药抗体药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了解到生物药的质量分析这项高端技术正是国家需要的,张伯彦决定回国。“我是带着使命感回来的,但愿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人,做一些正经能救人命的药出来。”张伯彦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热爱的基因泰克,回到中国加入天广实。

回国后,张伯彦发现国内公司大多不太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为质量分析在公司内扮演着辅助性的角色,这与美国制药公司将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在生产工艺各个环节里大相径庭。从前期的研发、成药性评估,到生产工艺全程都有质量分析人员的参与,项目在任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对应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美国人严守质控的项目运作理念被应用到天广实的内部。“我们做项目,按临床Ⅰ到Ⅲ期逐步推进,这其中会涉及场地转移、工艺规模放大,每一步都要做质量可比性分析研究的。我们以临床前在动物上测试过的样品作为初始的工作标准品,到临床,再到上市,每个阶段都对比工作标准品,一环扣一环,贯穿下去,这就是天广实做出来的细胞株转让出去后,申报临床都成功的原因。”张伯彦说,每家生物药公司都应该有个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于临床样品和上市产品留样开展定期检验,一旦发现临床稳定性样品有异常现象,要讨论停止临床试验,即使这个决定让公司损失很大,“因为这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责任。”

质量源于设计不应是流于形式的,随着国家监管机构按照基于科学、基于质量风险分析的管理原则去严格监管起来,质量分析人员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张伯彦的另一个身份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客座教授,而天广实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国家应急药物研究产业化基地。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天广实临危受命,仅用四个月就在其中试实验室里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抗体组合药MIL77。这个实验性的药物治愈了一名在塞拉利昂执行医务工作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英军女性医务人员,她是全球首个接受中国制造的MIL-77治疗的患者。后来,一名意大利的男性医务人员也被该药治愈。后来,习主席访问英国的时候,这件事也被作为中英友好的典范之一而提及。

“接到国家给的任务时,我们把其他项目都停了,集中精力把抗埃博拉病毒抗体做出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其他病毒抗体,如抗蓖麻毒素还有寨卡病毒的抗体,国家急需什么,很快都会做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