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和电影中,“人工智能”常与智商情商双高的机器人挂钩,要么狂拽酷炫欲灭人类;要么单纯善良挽救苍生。但实际上,机器人只是容器,作为大脑的“人工智能”早就毫无羁绊地融入各个方面:Google翻译,垃圾邮件过滤,还有屡遭调戏的Siri等,只是不再冠名“人工智能”而已。
由于自带神秘色彩,“人工智能”让“路人”徒增敬畏,但其实他们的“生身父母”同样不安。就像柏拉图也曾担心“书写影响记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忧虑,不只是怕依赖工具会让人类退化,更是因为机器开始在“学习”环节取代人类,机械劳作?NO!打破成规才是王道,分分钟送上惊喜,或是惊吓。
虽说抱紧脱缰的野马,最多是走点弯路,可万一冲下悬崖呢?霍金曾警告,机器人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甚至是“终结者”。就算编程者全是根正苗红五好青年,代码全部严谨科学毫无bug,一个友善的人工智能也很难从深层次理解人类的价值。为了完成目标程序,说不定会把人类当做垫脚石或牺牲品,不是满怀恶意,只是无所谓而已。就像我们为了漂亮修剪头发,手起刀落,毫不心疼。别说关键时刻拔网线、拉电闸,学习能力超强,智商指数式增长的它们,怎么会折在还没手指头粗的网线、电线上。
对巨大能量的确信,对前方领域的茫然,让人们对人工智能又爱又怕。虽然现在只有术业专攻的弱人工智能,啥时候能全面发展、赶超人类还不清楚,但十年,二十年,这一天总会到来。而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