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充实和物质富足是每个人的愿景。
然而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难免会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疲惫。
在遭遇迷茫时,很多人会“做些什么”来走出泥潭,健身、旅行、游戏、吃喝,花样百出。
很多时候,这些方式并不能帮你摆脱迷茫。
你需要的,是平静的独处。
一、零大于一,空好过满
我这些年越来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
很多时候,能够“不做什么”比起“做什么”来得更加重要。
人的迷茫往往是由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该做什么,自然会对未来产生恐慌和焦虑。
基于这种焦虑和恐慌,我们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缓解、掩盖、和躲避自己的焦虑。
有些人会选择用工作、健身、看书等“上进”、“努力”的事情来掩盖焦虑。
有些人会选择用毒品、性爱、网游来麻痹和忽略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总而言之,我们会拼命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来追逐,用以确认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被对未来的恐慌所吞噬。
二、自我、本我和超我,痛苦的灵魂整合
事实上,我们的内在是“分裂”的。
你一方面“想”追逐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想”去做这件事,就会很焦虑。
但这种焦虑更多的是被一种“如果以后我都是这样“分裂”、没办法执行该怎么办”的更大的、更深层次的担忧所引发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相信不少人都熟悉精神分析中“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
“本我”贪图享乐,“超我”克己奉公,二者经常冲突,“自我”则是冲突的协调者和统筹者。
当你对未来迷茫时,深谋远虑的“超我”就开始担忧:要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没用的废物被别人看不起怎么办?以后吃不上饭怎么办?于是提醒“自我”与“本我”要赶紧想办法做些什么。
但是“本我”一摆手:“超我”你想那么多干什么?来来来,让我们喝完这杯,还有一杯;再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超我”表示我喝你妹啊,都火烧眉毛了你还喝喝喝喝!然后你的“超我”和“本我”就掐了起来。
就这样,“焦虑”产生了。
这时候,“自我”上场,以“拉偏架”的方式处理这二者的冲突——偏爱超我的人,钻研“工作、读书、健身”来缓解焦虑;偏爱本我的人,用“网游、性爱、毒品”来麻痹焦虑。
然而,无论你用哪种方式获得了暂时的平静,都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只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还在,你的“迷茫”就会一直存在,你的焦虑和恐慌就始终无法真正被解决。
不论是放纵“本我”,还是坚持“超我”,都会有另一方“被冷落”。
这种“被冷落”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你的这一部分精神结构会退化、萎缩。
那么,为什么在前文中说,当你陷入迷茫的时候你应该让自己平静的独处呢?
因为你需要给自己的内在精神结构以时间和机会去沟通、冲突、协调、成长、退行、整合、分裂。
我们甚至可以稍稍偏激的理解为:人格整合的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
三、逃避痛苦,等于对自我的二次伤害
有人可能会说:我痛苦了这么久,也有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但精神结构却始终没有得到整合,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根本上来讲,痛苦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痛苦。
另一种是试图逃避痛苦所带来的痛苦。
比如:一个人在失恋了之后,为了逃避失恋的痛苦而马上找了一个新欢。但他和这个新欢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相处,反而是对双方的折磨。
再比如一个人为了逃避承担责任的痛苦而做着一份简单轻松的工作,这个时候他必须承受的是面对枯燥的生活和无意义感的痛苦。
第二种痛苦往往只会给我们带来折磨和损耗,它不仅无益于我们精神结构的整合,反而会加剧我们内在自我的分裂。
当我们在迷茫时,很多我们试图去做的事情,其动机往往都是第二种,即逃避焦虑和恐慌带来的痛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在迷茫的时候“做些什么”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做的越多,焦虑越多;焦虑越多,就越迷茫。
四、平静的独处,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这时候你大概会问:平静的独处就能够让我不迷茫,不焦虑了吗?
恰恰相反,让你平静的独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迷茫、更好的焦虑——
首先,迷茫和焦虑本身并不是问题。
其次,迷茫和焦虑是无法被“解决”的。
最后,也许“不解决”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让自己“平静的独处”的目的,是「允许」你的内在起冲突;允许冲突的发生,是为了「和解」的达成。
就像一对情侣吵架一样,只有令他们彻底的把各自对对方的不满、对对方的不爽、对关系的不满意全部都倾吐出来,发泄出来,这个冲突的过程也许会很激烈,甚至会动手。
但重点在于,只有冲突发生,双方才能够出现“深层次的”、“真实的”沟通,信息才能够得以交流,问题才得以暴露,冲突才能够被解决。
没有“真正的”冲突,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解。
让自己“平静的独处”,就相当于是你在允许你的内在出现争吵,相互表达看法,试图相互说服。
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很多深层次的认识,很多一直隐藏的想法才能够浮现出来,这才能够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也许你在今天很迷茫的时候,决定要开始健身和写小说。
在经过三个月“平静的独处”之后,你的决定还是要健身和写小说。
表面看起来你的行为是一样的,但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前者的动机是逃避驱力,而后者的动机是追求驱力;
前者的决定会不断地受到你内在其他精神结构部分的冲击,而后者的决定却是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做出来的,稳固且成熟。
五、有效率的放空,好过无计划的匆忙
最后,我想你可能还有的一个担忧:如果我的内在总是这么斗争下去,没办法得到整合该怎么办呢?
有趣的是,如果你相信现在的自己,允许冲突的发生,允许焦虑的存在,允许暂时的你无所事事,那么你当下的活力与欲望就能够自发的冒出来,推动着你去做很多事情。
于是你的焦虑自然而然的就不存在了,而且你会活的很充实。
我的直觉告诉我,也许不在少数的读者已经放弃了要允许自己“平静的独处”了,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内在的和解,宁愿去选择“规划点什么、做些什么”这种更轻松的“解决”方法。
但是我想要告诉你的是,你已经习惯了和自己背离,所以才不相信自己。
你也已经习惯了逃避痛苦,所以才无法理解、也不敢直面第一层的痛苦。
但你要允许自己,允许自己去做出一些尝试,允许自己可以先试着离你的恐慌,你的焦虑更近一些。
也许你只需要能有这么一点点的尝试就会发现:
唯一令你焦虑的,就是你的焦虑本身;
唯一令你恐慌的,也是你始终对恐慌的逃避。
本文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个人微信号接收付费咨询(id:lianjizhe1874),微信公众号“炼己者”(id:fengxuwake),专注于产出心理学,自我提升,心智思维等领域的高质量文章。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