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2025年1月印度棕榈油进口创1 ... ·  2 天前  
BCG波士顿咨询  ·  借力AI,推动车企创造更多现实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通化封城做错了什么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1-27 12:11

正文

1月25日午夜,吉林省通化市,防疫人员在短暂休息(来源:中新社)


在引起全国关注之后,仍处于封城之下的吉林通化,居民生活物资紧缺已稍稍得到缓解,疫情看来也初步得到控制(昨天新增确诊2例,核酸筛查发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不出意外的话,当地防疫在几天内应该就会上轨道,说不定还会宣布胜利了。


但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那下次我们仍有可能重蹈覆辙,通化人不能白白吃苦,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公共管理案例,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教训。现在正可以复盘一下,在这一场危机中,通化封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做错了,问题究竟在哪里?它本可以有其它选择,做得更好吗?


01

爆发

1月6-11日,黑龙江男子林某在吉林公主岭、通化对中老年人做了四场营销推广,12日,他在通化被查出是无症状感染者。参加他活动的老人也遭殃了,而他们又多乘坐公交车,感染了一些同车乘客和家人。13日,当地另外5人确诊。通化的新冠危机爆发。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通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是三天后(1月15日)停运所有公交运输车辆,并呼吁市民不要聚集抢购,因而很少人囤货。换言之, 决策不仅慢了一拍,且第一个决策并非专业防疫人员顺着传播链条精准控制密切接触者 ,而是一刀切让城市运输系统停摆,也没预警市民做准备,但决策者没想到的是,这后来都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现在不清楚当时为什么迟了这么久,可能还有内情未披露,也可能是预警系统失灵,或是缺乏专业的公共卫生专家,又或者是报告之后,信息渠道不畅通,决策者未能引起重视。这可能又与当地一系列的政治构造、公共卫生体系状况、决策机制相关,以至于察觉时就为时已晚。

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当地官员原本能做的:在武汉和本省舒兰的危机之后, 他们本应有一套应急预案,一旦爆发至少能马上端出来用 ,但很遗憾,虽然这次通化疫情的爆发并无特殊之处,他们却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通化市审计局投入防疫(来源:通化市官网)

02

危机

在错失第一步之后,情况迅速恶化。1月17日全天,通化新增确诊17例,新增无症状感染17例,总数各达到24例和75例。这意味着已出现社区感染。

于是,第二步措施再度收紧:18日,市内小区开始封闭,交通管制升级,取消聚集性活动;19日,无核酸检测的小区居民,每三天可出一人凭证购买生活物资。但这并未防住疫情,20日,通化政府宣布 东昌区升级为高风险区, 这意味着官方承认进入危机状态。

虽然通化有上百家药企,但公共卫生体系未必做好准备,这就好像前面在睡大觉,突然发现家里来了狼,买枪已经来不及,手头只有一把扫帚。此时讲别的也远水解不了近渴,说不恐慌恐怕是假的,那你怎么办?

当然,你还有一个选择: 迅速承认出问题了,紧急向上级求救 。即便不至于全国来援,至少去年吉林舒兰疫情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省里可以驰援。但不难想见,这样自承无能,势必将面临严厉的追责——不仅是个人,所有官员都会吃不了兜着走。何况,自己在本地还可以有很多资源可调集,更严厉的措施可采取,为什么这样轻易不战而降?

可以想见,如果没防住疫情,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想必当地官员也很清楚: 他们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黑羊公社”的一篇文章 指出,封城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做出的决策,也就是说,在高度压力之下,为了控制住疫情,不惜下最狠手,“封城”是达到抗疫胜利这一结果的手段。

这样,选择是不难想见的:封城,全员核酸检测。 如果这还没能控制住,那谁都不能说什么,因为当地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它已经尽责了——也就免责了 。在这一机制下,这个决策虽然成本最高,但却风险最低。

1月25日,央视白岩松采访通化市市长李平

03

封城

1月21日深夜23点,通化正式宣布封城,所有居民封户不得外出,期限至少三天。到这一步,当地官员可能觉得自己都没做错什么,至少上级问责时都能交代得过去:前期没及时响应,是因本地有困难;严厉措施,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能做的都做了。

一切看起来都“可防可控”,尽在掌握,加上当时全国都在盯着北京大兴、河北的疫情,通化看起来悄无声息。可能当地官员也没想到, 按下葫芦浮起瓢,疫情没爆,但被封城的居民情绪却爆了,并通过网络发声,使通化变成了全国的焦点

《通化危机的复杂细节》 在梳理回顾后发现,通化平时的百度指数热度仅一两千,到24日才冲高到2万,而24日下午通化副市长蒋海燕都已经出来公开道歉了;但即便截至25日凌晨5点,“很多微博里关于通化危机的帖子评论和点赞都在几十个甚至个位数”。在那两天,事件就迅速发酵起来,接连上热搜。

这很可能再次把当地官员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全力都扑在封城措施和核酸检测上,没想到后院起火。我一位朋友揶揄说:“ 就不能让领导定方案,因为领导根本就不生活 。”他们倒也未必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那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只是个“小问题”。

这体现出决策中的优先级:当地官员在缺乏准备、形势紧急、对事态严重性的判断之下,可能会认为,如果不一刀切,万一扩散出去,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压倒一切的目标之下,当地人吃喝只不过是个物资供应的问题。通化市市长李平在25日回答白岩松时说, 居民们“有点小情绪”——这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认为这种“牢骚”在“抗疫大局”之下是压得住的

这样,他们很自然地低估了“牢骚”的严重性,25日央视新闻在微博上严厉批评:
是防疫经验不足?还是当地物资储备不够?都不是。这只能说明,当地对可能出现的民生痛点出现了严重误判,在疫情应对思维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通化人之所以化身“热搜人”,就是因为当地没有体恤人心。疫情防控情形复杂多变,绝不能仅仅“一封了之”“一隔了之”!
不仅如此,他们还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越界包揽了本来不该由自己办的事:既然将所有人都禁锢在家,那就只能由政府提供一切生活必需。这个年代,物资总量倒不是问题,钱也不重要,全市14万户按每户30元补贴蔬菜,也不过才420万元而已,但难的却是如何在废除市场行为、居民自救之后,如何将这么多不同的物资“免费配送”到每个人手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毕竟, 物流可也是“专业” ,仅靠平常对此没经验的机关干部和志愿者是不行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