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事实不是一定是真的,观点无所谓真假
前面我列举了很多“观点和事实”的特征,但它们并不可靠,比如下面两句:
我认为地球是圆的。(用了观点的形式,但它是事实)
地球很大。(用了事实的形式,但它是观点陈述)
区分“观点和事实”,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唯一的指标,那就是——可证伪性。
简单的说:
事实
可以
被证明是“真的或假的”,观点却
无法
被证明
,
它是说话者内心的看法,别人只能同意或反对,既无法证明是“真的”,也无法证明是“假的”。
“中医负责广告,西医负责疗效”,这句话毫无疑问是观点,因为它提出的事实,不但本身无法被证明,而且“负责”“广告”“疗效”这些词都是模糊化、情绪化的表达。
前面说过,“糖是甜的”这一句是事实,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未必。比如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尝尝糖的味道,小朋友尝了之后回答“糖是甜的”,此时,这应该是观点,是小朋友的感受,是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
“事实和观点”之所以难以
区分
,
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很多事实,都曾经是观点
。
“糖是甜的”从一种观点到一个事实,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明确“甜”的内涵外延,第二是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看法。
前者是让一种观点“可被证明”,后者是证明的过程。
再来看第二句“明星的收入太高了”,看上去很像事实,“明星”和“高收入”都可以建立标准,但问题在于“太高”这个词,是一个永远无法证明的主观感受,所以是一个观点。
再举一个例子:“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命题,在今天肯定是一个事实,但当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它到底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事实呢?
还是这个标准,
事实不一定是真的,观点无所谓真假。
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是“可不可以被证伪”,
“太阳绕着地球转”当然可被证伪,而且已经被证明是“假的”,所以
“太阳绕着地球转”
是“事实”而非“观点”。
再来看“
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一些不可知的环境问题
”这个命题,它和“地心说”一样,都属于“事实”,只不过“地心说”已经被证明是“假的”
,而“转基因问题”是“可以被证伪”的,只是目前无法分辨“真假”。
而像“上帝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存在”“我比任何人都爱你”这些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的命题,才是观点。
区分“观点与事实”并不容易,但却是成年人必备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讨论“基因修改婴儿”事件
时,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讨论的对象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现在事件当事人提出的命题是“对人类的基因进行修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件”,很明显它是“可以被证伪,但未被证明”的事实。
既然是事实,那判断标准就是“真假”,
所以我们讨论的立足点应该在“利弊”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利弊比较”。
但就是有人喜欢从这个角度评论:“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当时的人类所无法理解的。”这就
偏离了事实的“真假”判断,而是在对当事人进行“对错”的价值判断。
非常遗憾,
大部分讨论都把“基因修改婴儿利弊(事实判断)”和“当事人做法的对错(观点评价)”混为一谈,
这就是典型地无法区别“事实”与“观点”的现象。
上图@邵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