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右二)指未来到大马投资的中企将会更多元化。左起为叶孙恒、朱可祥和尤丽雅。
报道:陈美玲、游燕燕
(吉隆坡17日讯)中资企业陆续“出海”,马来西亚凭借高科技制造业基地、广阔土地和厂房等优势,继续受到中企青睐。
跨国产业顾问公司仲量联行(JLL)中国区产业与物流总监尹鸿指出,高科技生产制造如汽车、零部件或医疗器械,都需要宽广的空间来生产、组装、仓储和集散,大马正好符合中企产能投资的核心要求。
“中企到东南亚投资会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硬性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人才、产业基础;软性因素如与中国的渊源、长期贸易关系、语言等。不管是硬性或软性因素,大马都具备优势。”
尹鸿强调,马中两国政治关系稳定,两国政府、人民交流友好,语言、文化有相同背景,因此很多中国公司和企业家对大马有好感。当他们考虑要到东南亚投资布局时,大马是必定会来的考察点,是重点备选地之一。
经济走廊有吸引力
尹鸿希望在与大马对接时,有关方面能提出具体、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有合适的工业用地、厂房、基础设施、供电、替代能源、激励措施等,要有积极理性的观念,不能认为中企能轻而易举地过来投资。
尹鸿针对中国+1战略对大马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召开了特别记者会。出席者有大马JLL研究与咨询主管尤丽雅、物流与工业市场负责人叶孙恒及槟城市场负责人朱可祥。尹鸿随后接受了《南洋商报》的访问。
他指出,大马较早发展制造业,技术成熟先进,多年前便推出各项发展走廊,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力,对中资高科技生产型企业具有吸引力。
中企出海选定大马是基于全球业务发展、新增产能的计划,它们并没有关闭在中国的生产线,这样对中国和大马都带来积极的价值和效益。
投资趋多元化
尹鸿说,中企的规模、技术标准、发展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中企对外来直接投资的趋势加快,未来到大马投资的中企将会更多元化,对大马产业市场也有助益。
“大中型企业进入大马,大多数在这里买地建厂,有些中企的项目时间紧凑,会购买合适的厂房,小型中企则会租赁或购买小型厂房。”
中企投资大马的趋势持续增长,尹鸿认为,中企与本地中小企业可以实现互惠互利。
他说,中企在大马不同区域投资,如雪隆、柔佛、槟城、吉打等,能促进大马多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新产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到来。
“有的中企在大马设厂,把这里视为关键的出口基地到欧美国家,包括大马本地产品和服务采购,都会有所增长。”
需适应各方挑战
他指出,中企带来的挑战,不局限于中资,就如欧美企业进入不同国家,都会带来不同挑战,这是正常的竞争,却会带来新理念、新工作方式,需要双方适应。
中企出海之前,会认真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济重点领域,谨慎选址,包括环保、安全等,因此会投资在政府认可的领域。
“从我与大马中小企业交流的经验来看,很多企业都持开放态度,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愿意寻求外部合作的机会,带来积极的助益。”
大马或成净受益者
未来几年,供应链的转移将会加速,制造和生产地点将多元化分布于东南亚区域,包括大马在内有望成为这波趋势中的净受益者。
受益于这一趋势的国家中,包括大马、泰国和菲律宾。
自2019年以来,大马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36%。
仲量联行报告估计,中国在东南亚制造业的外来直接投资(FDI)上,占据显著份额。
但随着东南亚国家及亚太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入增长速度超过中国,其主导地位正逐步减弱。
这变化归因于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在海外拓展投资,从而缩小了该区域外来直接投资分布的不平衡。
成重要制造中心
大马仲量联行研究与咨询部负责人尤丽雅表示,该区域的外来直接投资增速超过了更多发展经济体,过去5年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6%。
“这一趋势背后的推动力不仅是供应链多元化的需求,也在于利用该区域强劲的经济基础,包括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劳动力、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以及各种激励措施。”
从制造业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使东南亚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制造中心。
她补充,中国企业选择大马,是因为多个因素对制造企业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性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