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樱桃小财女
这个是以前的【樱桃小房子】,现在的【樱桃大房子】的备用号,资讯都发在“樱桃大房子(ID:ytdfz8)”上了,如果樱桃大房子又找不到了,到这能找到樱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国企也中招!官网被挂上 “ ... ·  16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运维老鸟私藏的 100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开源办公套件 LibreOffice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美女博主爆改 家用空调外机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樱桃小财女

香港自由行16年,富了谁又穷了谁?

樱桃小财女  · 公众号  ·  · 2019-08-04 21:34

正文

来源:丫丫港股圈

2003年,香港最艰难的一年。
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散去,经济不稳,股市低迷,本就处于高位回调的楼价,加上“八万五”的冲击,很多家庭陷入“负资产”旋涡,而SARS(非典)的施虐,更给整个香港经济和社会当头一棒。
霎时间,人心惶惶,百业凋零,烧炭、自杀、纷争、示威,笼罩香港,五年前那颗耀眼的东方之珠,已黯然失色。
不过,正如港人一贯相信的“有危便有机”,为挽救经济颓势,香港和内地共同推出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政策。此后,庞大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帮助香港经济触底回升,并一路向上。
很多行业,以及无数香港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香港零售业。
粉红色梦想,缘起铜锣湾地下铺
无论是哪篇香港自由行购物攻略,都必定会提到SASA(0178.HK),这个如今遍布港九新界的粉红色招牌,刚开始时不过是一间仅4平米的小小地下化妆品店。
来源:百度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机缘确实会造成一些巧合。
1978年,莎莎老板郭少明还是香港运输处的一名收银员,属于公务员编制,太太则在一家美容院打工,职位是美容顾问,夫妻两一起住在铜锣湾。
当时,郭少明住所楼下的铜锣湾总统商场有一家小型化妆品店SASA要转让,对化妆品较为熟悉的太太有了将门店顶下来自己做的想法,于是和郭少明商量,但郭对这样的“女人生意”没多大概念,不过见太太兴趣浓厚,不想泼冷水,于是说了一句:“随便,你喜欢就行。”
得到丈夫同意后,太太随即向母亲借了2万元,将门店顶了下来。现在看来,2万元只相当于SASA销售员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当时,却足足是郭少明两年的收入,握着公务员“铁饭碗”的郭少明能放手让太太去试,可以看出夫妻两都有一颗不甘平庸,希望通过经商改变人生的心。
来源:百度图片,郭少明夫妇
店门盘下来后,太太起初并不喜欢SASA这个名字,因为觉得带着前店主经营失败的痕迹,但改名登记需要1000元的费用,夫妻两手头已无多余资金,最终迷信敌不过现实,只好放弃。没想到却“因祸得福”,SASA这个名字,不论哪个地方的语言,读到SASA都出奇的一致,易记易传播,为门店知名度的提升帮助不少。
这样,出生于香港最顶级的零售区域铜锣湾,又有一个易读易记名字的SASA,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
不过,商场如战场,开头的夫妻两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为稳妥起见,最终商定由妻子全职打理门店,郭少明则继续在运输署上班。万事开头难,和百货公司的美容专柜和药店专柜相比,SASA并未有任何过人之处,开业第一天,SASA营业额只有32元。两人也在寻思着如何把生意做好,有一次,夫妻两逛超市,看见琳琅满目开放式货架,灵机一动,有了将化妆品货架改为开放式的想法,让顾客自行选择,且经常给予优惠折扣。
没想到,这一招非常亲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而且一传十、十传百,门店逐渐有了人气。
不过毕竟是小生意,凡事还需亲力亲为,郭少明晚上十一点去运输处上班收银,早上七点下班,上午十点钟,再去帮太太开店铺,一天合眼的时间只有几小时。不过,比辛苦更难受的的是尴尬,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大男人给女人卖化妆品,所以每次郭少明都只能蹲在一米多高的柜台后面,生怕被顾客看到。
即便如此,郭少明却在太太和顾客的销售过程中,渐渐学到了化妆品生意的门路,胆子也慢慢大了起来。有一次,太太有事离开柜台,郭少明成为销售员,有女性顾客过来选购化妆品,在试完之后,随口问了郭少明:“我这样化妆美不美?”郭少明随即答到:“很好看。”没想到顾客非常高兴:“我一会就这样打扮,去见我男朋友。”
原来,女为悦己者容,男士销售化妆品,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SASA的顾客逐渐由本地客扩展到访港游客,生意持续向上。相比郭少明一层不变的运输署收银员生涯,在1984年,他终于辞去公职,专心打理生意。到1989年,SASA门店在原址上扩大4倍。
不过,他们没想到,迎面而来的却是打击。
郭少明的三次重大打击:
地产霸权、宏观经济、黑天鹅
第一次是地产霸权。
1989年,门店业主见SASA生意好,趁机加租,月租由1.7万一下子提至4.5万,且限时三日答复,过期不候。郭少明本着和业主多年的租赁关系,起初以为只是开玩笑,过了三天才找业主商量,没想到业主说限期已过,店铺已经转租其他化妆品经营者,限期他们半年内搬走。
开店做生意,突然被赶走,这对于已all in的夫妻两,真是走投无路,他也隐约意识到,是竞争对手看中他的门店效应,想以本伤人,掠夺“胜利果实”。
但是,对手有钱,业主见钱眼开,郭少明也无能为力,一度心灰意冷,受到好友劝喻,甚至加入了当时移民加拿大的热潮。
不过,在温哥华待了仅仅三天,郭少明就决定返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给车加满油,买好一天的食物,晚上8点睡觉,感觉像在等死,我们都适应了香港做生意的快节奏。”
经历起跌,再度回归生意场,郭少明夫妇心态简单了很多,他们很快在铜锣湾洛克道找到新铺,虽然年租12.5万年租,加上装修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几乎耗尽他们的30万资金,但他们都立志要创出一片天。
而在旧铺未到期的时间窗口,郭少明也没有闲着,他请了几个临时工,每天把旧客接至新门店,经营逐渐上正轨。一年后,营收按年劲升4倍,郭少明由此看到化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筹划开设新分店。
到1997年初,SASA的门店扩张至10间,年销售额超过10亿。当时经济畅旺,股市活跃,郭少明意识要乘胜追击,大幅扩张,于是将SASA搞上市。作为良好业绩的香港首家上市化妆品专门店,SASA受到热捧,认购倍数高达500多倍,6月13日,SASA正式登陆港股,市值超过40亿港币。
然而,出乎意料的第二次打击如约而至,这次是宏观经济。
上市不到一个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经济急剧下跌,本地顾客、外地游客锐减,SASA的营业额一下子跌了4成。不过,此时的郭少明就坦然多了,刚集完资,SASA可谓“弹药”充足。
郭少明冷静地分析了形势,看到危机同时也降低了例如铺租、人工等成本,是扩张的好机会,这种逆向思维使得郭少明一下子在香港开了11间分店,次年营收出现较大幅度的跃升,增速达到26%,利润也增长了1.5%,算是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其后5年,由于香港经济低迷,SASA营收增速再也回不到10%上方。
来源:SASA年报
股价一路低迷,从未回到过上市首日的价位。
来源:wind,97-03年4月SASA股价走势
又这样波澜不惊地度过5年,正当郭少明以为金融危机的阴云渐行渐远之际,没想到却迎来了第三次重大打击,这一次堪称黑天鹅。
进入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虐香港,零售业几乎全线凋零。在最为紧张的“百日抗役”时期,有的SASA门店甚至一天都卖不出一单化妆品,郭少明心里也忐忑,不知道这场风暴会何时过去。
不过,此时的他,经历过前两次重大打击,已变得坚韧而成熟,再没有了当初“一言不合”便远走加拿大的想法,反而仔细研究市场,因应市民需要,在所有分店大量出售口罩、消毒药水和清洁卫生用品,使得整体生意额只跌了10%,顶住了非典的冲击。
香港零售界有一个说法:只要在香港做零售做得久,而又没自有物业,一定会遇上三大硬骨头--地产霸权、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黑天鹅。
郭少明是一个不落,都尝了一遍。
风雨过后见彩虹
不过,风雨过后,郭少明终于迎来曙光。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政府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游随即于当年7月28日开始实施。
听到这个消息,郭少明马上嗅到了商机,他随即做了两件事, 一是在香港游客旺区寻找铺位,二是要求所有店员,学会普通话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香港的自由贸易、低税率,使之成为闻名全球的购物天堂,内地游客在香港接触到大量质优价廉的全球商品,购物热情高涨,而化妆品则经常位于内地游客特别是女性的购物清单前列。
S ASA成为最先受惠自由行的零售商家之一 。2003-2014年,SASA连续十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速。截止2014财年,莎莎营收增至88亿,净利润接近10亿,十年间分别翻了6倍和14倍。


来源:wind
门店数量增加至280家,单香港本地,就超过100家,成为香港香港十大零售集团之一,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
来源:SASA年报
10年时间,SASA股价更是大涨超过20倍,总市值超过200亿。
来源:富途
97之前,SASA用10年时间开了10间分店;03之后,同样是10年,SASA新开了65间香港分店;
97-02年,5年间SASA的营收增长了55%;03-08年,同样是5年,SASA的营收增长了109%。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在香港的内地游客中,平均每10人中会有4人去莎莎旗下门店选购化妆品;内地游客在莎莎的人均消费额为600元,每2秒就做成一笔交易,每10秒卖出一支口红,每12秒卖出一瓶香水。
毫无疑问,是自由行成就了今日的SASA和郭少明,而同样受惠于自由行,远不止他们一个,还有一间时装公司--慕诗国际(0130.HK,简称慕诗),以及它剑走偏锋的老板。
慕诗国际:
公司做时装,老板炒楼
说起慕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不过相信内地游客在香港都见过这间店。
来源:google,慕诗门店
没错,她是一家香港高级女性时装品牌,店铺遍布香港中环太古城、铜锣湾SOGO、尖沙咀海港城、旺角新世纪广场等各大旅游旺区,在内地的四大一线、部分二线如大连、西安、青岛、重庆、成都,还有澳门、台湾、新加坡,均开设有分店。
来源:慕诗官网
1997年,服装外贸业务出身的陈钦杰创立了时装品牌-MOISELLE(慕诗),意欲打造属于自己的时装王国。2002年,他将公司上市。
来源:google,陈钦杰
慕诗也曾受益过自由行。公司在2005年年报披露,管理层已有策略地将若干 MOISELLE零售店铺迁往其他地点,以便更为专注于游客区。
作为自由行受益零售股之一,慕诗股价也曾在两年内被炒高超过10倍。
来源:富途
此后数年,慕诗营收和利润都一路有增长,净利润虽在金融海啸的08、09年一度出现超过50%的跌幅,但10年便止跌回升。
来源:wind
不过,2011年开始,时装行业竞争越发激烈,自由行热潮下水涨船高的租金、劳工等运营成本,不断侵蚀着慕诗利润,经营利润率由前一财年的18%急剧下滑到10.9%。
面对困境,陈钦杰选择了另一条路--炒卖物业。
2011年4月,陈钦杰以慕诗的名义从会德丰地产手上一手购入黄竹坑香叶道2号OneIslandSouth17楼,作价1.875亿元。不到4个月,又以2.537亿元沽售,火速获利6620万元。
相比之下,慕诗前一财年的净利润只有5367万元,以慕诗平均每件时装零售价5000元计算,要卖超过1.3万件时装,且不扣除任何成本,才够得上6620万的利润。慕诗在2012年报也承认,靠着这一笔交易,当年的公司利润得到改善。不过之后,慕诗没有再炒楼,所谓的“改善”也戛然而止。
在香港激烈竞争的高级女装市场,慕诗的优势不大,虽曾受惠过自由行,但效应已消退,近年业绩不断下行,亏损连连,最新的年报显示,慕诗18财年营收只有2.57亿港币,亏损2000万港币。
来源:wind
股价也是一潭死水,经常全日成交量为0,最新的总市值仅剩下1.6亿。
来源:富途
但与之鲜明比对的,是陈钦杰以私人名义,炒楼赚到盘满钵满。


1997年前陈钦杰依靠炒卖香港老牌屋苑太古城起家,成功逃过金融风暴后,看到香港经济因自由行起飞,就重出江湖,转炒国内人喜欢的豪宅。


从03年的低点算起,至2015年的短短十二年,香港平均楼价上涨了424%,年均增速35%;而同期五大自由行旺区商铺的租金,同样是直线上升,更有甚者,升幅接近10倍。
来源:差饷物业估价署
统计资料显示,他部分自持的物业,市值超过6亿,盈利达3亿以上,超过那么多年慕诗的总盈利,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无论是慕诗的短暂光辉或陈钦杰的个人财富大跃升,这背后也是由内地游客自由行或内地“资金自由行”推动。
同为零售公司,SASA和慕诗,虽然走的路不一样,但也是受惠自由行的资本家,由始至终收获着自由行的红利,直至今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