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妇产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手术技巧、临床指南、前沿资讯,关注妇产时间,一个属于妇产医生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昨天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妇产时间

流产后要间隔 6 个月再妊娠?看看这项大型队列研究怎么说

丁香园妇产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6-12 20:30

正文


据报道流产术后平均 21~29 日开始排卵(范围为 8~103 日),如果不采取合理避孕措施,很可能再次妊娠。关于流产后最佳妊娠间隔,目前尚无定论。


而自 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妇女在流产或人工流产后 6 个月后再次妊娠。 这一建议主要基于 2005 年拉丁美洲的单一研究, 该研究报告称, 流产和人工流产后下次妊娠间隔少于 6 个月与围产期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有关。


迄今,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间隔 6 个月,未必是最佳选择 2022 年 11 月挪威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再次对这一结果提出了挑战,笔者解读如下,再次有关流产后妊娠间隔这一争议性话题。

先来看一下最新的研究


👇上下滑动查看研究背景及方法

背景介绍


WHO 建议在流产和人工流产后至少等待 6 个月再怀孕, 以避免下一次怀孕出现并发症, 尽管这一建议所依据的证据不多。该研究旨在探讨流产或人工流产后的妊娠间隔 (interpregnancy interval,IPI)与 6 种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关系:早产(PTB)、自发性 PTB、小胎龄儿(SGA)、大胎龄儿(LGA)、先兆流产和妊娠期糖尿病 (GDM)。


方法


2008 年至 2016 年期间挪威一项队列研究,共纳入 49058 名流产后妊娠分娩和 23707 名人工流产后妊娠分娩;分别对流产后和人工流产后 IPI 和 6 种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关系进行了建模。采用对数二项式回归来估计未经调整和调整的相对风险(aRR)和 95% 的置信区间(CIs)。调整后的模型中,包括:母亲年龄、间隔后出生时间;在敏感性分析中,进一步调整了孕期吸烟和孕前体重指数的影响。


结果


1) 与流产后 6 至 11 个月的分娩相比:妊娠间隔 < 3 个月和妊娠间隔 3 至 5 个月分娩的 SGA 风险较低。


2) 与流产后 6 至 11 个月的分娩相比:妊娠间隔 < 3 个月也与较低的 GDM 风险有关。


3) 与人工流产 IPI 6 至 11 个月相比:妊娠间隔 < 3 个月与 SGA 风险增加无显著相关性。


4) 与人工流产 IPI 6 至 11 个月相比:妊娠间隔 3 至 5 个月发生 LGA 的风险较低。


总体而言,流产或人工流产后,没有观察到不良妊娠结局与妊娠间隔 > 12 个月之间的关联,除了 GDM 风险的增加。


结论


研究表明流产或人工流产后 3 个月内受孕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无关。结合既往相关研究,这些结果表明,妇女在流产或人工流产后不久可以尝试怀孕,并不会增加围产期风险。


解读


该研究采用挪威国家登记处资料,调查流产或人工流产后的 IPI 与随后妊娠分娩不良围产结局之间的关系。与目前 WHO 建议妇女在流产或人工流产后至少等待 6 个月的建议相反,该研究并没有发现流产或人工流产后 IPI 短期内(< 3 月或 < 6 月)的妇女发生 PTB、自发 PTB、LGA 或子痫前期风险升高的证据。


相反,研究发现,在妊娠间隔 < 3 月和妊娠间隔 3 至 5 个月的妇女中,SGA 的风险较低,且妊娠间隔 3 月的妇女发生 GDM 的风险降低。


与 2016 年一篇 meta 分析结果一致,分析 发现自然流产后 6 个月内妊娠并不会增加后续妊娠的早产风险,并且排除了一项有严重方法学局限性的大型研究后,该风险降低 。而与 2005 年拉丁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反, 拉丁美洲的研究提示妊娠间隔少于 6 个月与围产期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有关。



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目前有关妊娠间隔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的假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但均未得到证实:


母体消耗假说: 妊娠间隔过短,母体的营养素(特别是铁和叶酸)可能未充分补充,尤其是母乳喂养者,这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虽然母体消耗在低收入国家可能因营养低下而更常见和更严重, 在拉丁美洲研究数据中,妊娠间隔 < 6 个月时,母亲贫血风险增加 30%。


感染、炎症假说: 认为若某次妊娠中发生了生殖道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且未在下次妊娠前完全缓解,则在妊娠间隔过短的情况下,可促发不良妊娠结局。生殖道炎症持续时,母亲尤其易发生足月前胎膜早破和后续早产。这也是拉丁美洲研究结果 IPI < 6 月增加下次妊娠不良结局相关风险的解释之一。 而本研究中人工流产后短期内再次妊娠不良结局风险并没有增加, 可能得益于挪威的公共卫生系统免费提供安全性流产服务,因此,感染的风险很小


此外, 挪威的研究认为流产后不久受孕的妇女更有可能是有意的,因此,这些妇女可能会寻求医疗服务,以避免以前的不利经历 。在这项研究中流产后短期内再次妊娠的占比比较高(见下图)


挪威 2008 年至 2016 年期间流产和人工流产后

妊娠间隔的核心密度分布

图源:参考文献 3



最后需注意的是,挪威的这项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 排除了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再次妊娠 20 周前妊娠丢失者 。对于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间隔对于再发流产的影响不得而知。


那,我国的相关研究怎么说呢?


目前我国尚无有关 IPI 与围产期结局的大样本研究。2013 年由复旦大学主持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了 1998 年至 2001 年在中国上海、北京和成都产前门诊中 4682 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女性随访至再次分娩数据。结果显示与 18~24 个月的 IPI 相比,IPI 小于 6 个月时,SGA 风险增加;在流产后没有刮宫史的妇女中,这种风险更大。


该研究提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IPI < 6 月与 SGA 的风险增加有关。


我们的数据似乎与拉丁美洲研究数据更为一致。


总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