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GlobalThinkTank) 作者:徐洪才,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
对党的十九大之后,或者说未来5~10年的中国经济走向,我有两点基本判断:
第一,仍然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合作仍将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个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如何把握?我觉得,必须通过扩大开放倒逼改革。眼下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剩下的改革多是难啃的骨头,如何攻坚克难、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通过扩大开放倒逼改革是现实可行、也是无奈的选择。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中国经济将出现十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座各位,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些变化,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进这些变化能够早日实现。
第一个变化,就是在2027年前后,中国GDP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美国退居世界第二。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继续表现为“新常态”,经济增速重心持续缓慢下移,即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5%;2025年可能回落到5%左右;2030年可能只有4%,然后在3%~4%稳定较长一段时间。按照这一“L型”走势,到2027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是非常可能的。
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中美两国战略摩擦和博弈会加剧,因此,双方都需要自觉管控冲突风险,避免掉进“修昔底德陷阱”里。
第二个变化,在2023年前后,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2万美元,进入世界银行认可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或者说届时中国将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2016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8000美元;未来几年,只要老百姓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当然,大家可能更关心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或者说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和财富两极分化能否有效缩小?应该看到,未来在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有效兼顾公平,让更多中国老百姓分享到经济发展和改革红利,确实存在很多挑战。
第三个变化,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但是,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科研体制僵化这些老问题,仍然束缚着中国生产力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深化国企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专利申请量较2015年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5%。
《规划》还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以及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方面提出总体要求,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如果《规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第四个变化,到2025年,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
最近两年,中国政府开始力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在某些局部领域,如航空航天、高铁、核电、高压电输送等,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模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处理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关系,重点攻破薄弱环节。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策发力点集中在基础共性和战略性领域。按照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上中下游产业合作方向,聚焦智能制造,抓好创新人才和“工匠精神”培育,加快推动中国制造业优化结构和转型升级。其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尤为关键。
第五个变化,中国互联网产业或数字经济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其中9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以市值合计超过5000亿美元的腾讯和阿里巴巴为首,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已位居世界互联网企业前十行列。腾讯业务范围覆盖网络游戏、通信等多项业务,显然是行业翘首。腾讯以微信平台,推出网上支付等业务。
近年来,阿里巴巴一直在积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将触角伸向互联网市场、金融服务等领域。随着中国每年出境游人次达1.2亿,支付宝迅速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网上支付服务之一。不久前,在德国汉堡召开的G20峰会把数字经济作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掘传统行业发展潜力。我认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最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世界第一。
第六个变化,中国经济对外保持基本平衡。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对外失衡,特别是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未来中国外贸顺差将呈现逐渐收窄趋势,最近几年已初现端倪。随着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将扩大,整体外贸顺差收窄。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包括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通过扩大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对冲货物贸易顺差来解决。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必须遵守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将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从外部环境看,目前美联储已进入加息周期,美元也进入了升值周期。
过去十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总量较大,在资金池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超量发行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进一步扩大开放,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将增加。当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币国际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也会促进人民币升值。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将保持相对稳定,进而促使中国经济对外保持基本平衡。
第七个变化,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开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与中国经济地位大体一致的作用。
现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已经达到30%左右;对外投资直接使用人民币的规模也在扩大。2016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国际社会期待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特别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产业布局过程中,人民币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要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一传手”角色,同时发挥其他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二传手”作用,形成覆盖全球的人民币离岸业务网络体系。充当“二传手”的城市包括:欧洲的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巴黎,美国的纽约,还有亚太地区的新加坡、悉尼。人民币走进非洲可以考虑三个“点”,一个是毛里求斯的路易港,一个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再就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形成辐射“大三角”,将人民币输送进非洲。到2025年,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储备中发挥10%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将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第八个变化,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将面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根据2000年11月底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未来十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养老服务短缺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率下降和劳动力不足等都会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事关老年人的各个方面话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精神和心理层面需求也不可或缺。
然而现实中,不少老人虽有休闲娱乐意愿,却面临公共服务不足的尴尬。对企业来讲,市场空间巨大,但不知从何处切入;对社会而言,似乎各个阶层都对未来充满焦虑。对政府来讲,工作抓手并不多。面临挑战,必须提前谋划,果断行动,加快改革,补齐短板。
第九个变化,城镇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
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算是基本完成城镇化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发生一些深刻的经济体制变化,比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将与农村资源(如土地)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土地兼并和农业现代化。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将有利于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和谐统一,也是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促进特色小镇发展。今年,住建部又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第二批特色小镇推荐数量扩大到了300个。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进展很快。通过这种中国特色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将促使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十个变化,中国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际社会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与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者开展平等合作。这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产品,也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这不像西方主导的老的全球化版本,会带来很多副产品,如财富两极分化、恐怖主义猖獗、颜色革命、社会动荡等。开弓没有回头箭,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趋势不可逆转。以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为标志,中国高举起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旗帜。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的特点是以投资拉动,而不像老的全球化以贸易拉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奋斗目标,G20成员国正在带头落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加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
最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扩大。去年底以来,中国进出口恢复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开启了新一轮经济复苏。我们要研究当前全球经济出现的新特点,把握历史机遇,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拉动贸易增长,实现互利共赢。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应该做几件标志性事情,提振大家信心,向国际社会释放中国扩大开放的信号?比如,未来几年中国将批准设立几家外资控股或独资金融机构等。到2020年,我们将形成6亿人口的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与世界各国分享。再比如,中国愿意扩大进口美国高科技产品,同时也会扩大对美国投资,帮助美国搞基础设施建设等,这对纠正中美经贸不平衡有好处。
现在中国外汇储备还有三万亿美元,大家不必担心将来外汇储备不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可以直接在国外使用,外汇储备需求必然减少。人民币走出去,可以扩大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优化产业布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自然会提升。
总而言之,未来10年甚至到2030年之前,对中国而言仍将是一个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通过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走封闭的老路,很多改革可能落不了地,中国也可能与战略机遇期擦肩而过。
陆家嘴金融(FinanceL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