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时间内,无论是主流媒体的版面,还是每个普通人的朋友圈,都在被“问题疫苗”话题占据。
此次事件始于国家药监局发布长生生物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疫苗的通告,在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将疫苗问题指向一类接种疫苗时,舆论热度达到最高点。
这并不是第一次全民关注疫苗问题。在最近十年中,造成较大舆论影响的疫苗争议事件就有四次,分别是2010年“山西疫苗乱象”事件、“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2016年山东非法疫苗案”以及此次2018年“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流入市场”事件。
“隔几年就来一次”,在谈疫苗的时候,新闻媒体、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人究竟在谈论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四次关于疫苗的大讨论中的舆论热度起伏和话题走向,以及公共讨论中新闻媒体、自媒体和个人账号中的不同表现。
四次问题疫苗事件中舆论场的变化
2010年 报纸媒体引爆话题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调查报道《近百孩子不明病因致死致残——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调查称,山西近百名儿童的死亡、伤残或许与曾接种了曾不恰当保存的疫苗有关。人民网当日发表电文称,卫生部高度关注“山西疫苗事件” ,山西省卫生厅称疫苗抽检均符合国家规定。
3月22日,南方周末综合整理了自报道刊出后,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舆论争议及事件进展,卫生部已派专家组排查所有患儿。次日,新京报发布社论评述道,“疫苗事件”调查应接受媒体监督。
跟进山西疫苗乱象事件的媒体包括人民网、中国网、《南方周末》、《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等。由此篇调查报道而引发的舆论声浪,传统媒体仍占主导作用。
2010年4月6日,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8年3月已改组更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原国家食药监局)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对调查情况及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报道中涉及的15名患儿均有疫苗接种史,但均未接种过报道中所说的在高温环境中暴露的“贴签疫苗”,15名患儿中有3例患儿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有关,并指出会对相关的病例做出补偿和相应处理。
《财经》报道,5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前总编辑包月阳被调职。
2013
年
社交媒体讨论放大公众
2013年12月14日,人民网转发新京报报道,据新华社13日电,“近期湖南三名婴儿接种了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2人不幸死亡。为控制用药风险,涉事疫苗目前已经被暂停使用”。
之后,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相继报出17例婴儿死亡病例,患儿也曾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相关疫苗。
知微传播数据显示,12月13日至12月26日被媒体高频率报道“婴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后,微博发布和转发媒体报道的用户开始增多,事件后期发酵转至微博。
12月21日,原国家食药监局叫停深圳康泰全部批次乙肝疫苗。2014年1月3日,中新社发表题为《两部委:国产疫苗可靠 极个别现不良反应不可避免》,《新京报》发表《乙肝疫苗接种偶合反应占4.76%》,《南方周末》发表《乙肝疫苗:被放大的恐惧》称,对疫苗不良反应的恐惧被非理性地放大。
2014年1月17日,国家卫计委、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调查结果,除1例重症(已康复出院)外,其余17例婴儿死亡病例均已明确与接种疫苗无关。
2月6日,《南方周末》发表一篇《下一次疫苗事件,我们该避免什么 ——乙肝疫苗风波的冲突和反思》中,新京报医药卫生记者魏铭言表示,“在事件调查还在进行时,媒体报道不应使用“致命疫苗“这样的词语,但不认为此次是媒体炒作事件。”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彭向东在媒体问答时表示,不建议在科学概念上大量使用“疑似”这个词,因为疑似容易造成公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的无端猜疑和恐慌。
2016
年
媒体
+
自媒体
+
公众讨论
多渠道讨论
据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2016年3月18日,山东警方披露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这些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北京、广东、山东等24个省市,共有25种儿童和成人用二类疫苗,这些疫苗部份临期,存在着过期、变质的风险。
案件公开当日,澎湃新闻连发三篇题为《山东疫苗案爆“体外循环”利益链,疾控监管两大漏洞亟待修补》《广东江苏云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回应山东疫苗案协查函》《食药监总局责成处置山东疫苗案:查清来源和流向,及时公开》的报道追踪事态进展。
新华社3月19日发表社评,“山东疫苗案”:主犯能在缓刑期重操旧业,令人愤怒。
财新网3月22日刊发了名为《疫苗之殇》的图片报导,讲述了20个患病、不幸死亡的儿童病例,并怀疑与注射疫苗相关。该报道引发众多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讨论,部分文章因违反微信规定已被删除。
知微数据显示,3月22日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疫苗事件文章数量持续上升至7845条,次日达到峰值9449条,远超微博1675条相关言论条数,是微博的5.6倍。
3月22日,公众号“槽边往事”作者和菜头发表一篇名为《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的文章中提到,“把非法疫苗流入市场和接种疫苗不良反应这两种不同的事实拼接起来,是在试图操控公众的认知,强行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于是,失效疫苗=会产生严重后果。公众产生恐慌,在“你的沉默就是帮凶”的刺激下,各种《疫苗之殇》点击纷纷突破10万+。”
新榜数据显示,该文章截止目前总阅读量已超150万,点赞量超14万,位居该时间段个人微信公众号点赞量榜首。
同一时间,方舟子在微博发布言论,“生产、销售无效疫苗应该严惩,借机吓唬公众制造社会恐慌的也不应该放过。”崔永元晒方舟子发表问题疫苗的言论截图指责其洗地言论。网络意见领袖之间的观点博弈,也引发了一阵舆论争辩。
3月22日至23日舆论高峰期间,中国政府网消息指,案件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要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堵塞漏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新华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22日发布通报称,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在本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
新京报报道,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表示,对于狂犬病等致命传染病,接种无效疫苗后无法防止感染,一旦感染就会危及生命。而如果一定范围内接种失活疫苗的人群较大,那么一旦有个体发病,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此事件也进一步推动了疫苗相关政策的制定, 国务院修改关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自2016年4月23日公布之日起施行,决定明确需进一步建立疫苗全程追溯制度,对冷链运输责任监管,加大惩治对疫苗流通、预防接种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监管不力现象处罚及问责力度。
次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至2017年11月,山东非法疫苗案已批准逮捕324人,立案侦查相关职务犯罪100人。据济南中院官方微博1月24日消息,山东非法疫苗案宣判,被告庞红卫获刑19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孙琪获刑6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743万余元人民币。
2018
年长生生物疫苗事件
10
万
+
刷屏朋友圈
2018年7月15日,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记录造假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国产疫苗质量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公众对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问责声此起彼伏。
18日,长生生物全资子公司因生产的“百白破”疫苗“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被罚款344余万元人民币。据原国家食药监局官网2017年11月3日公布的信息显示,长生生物、武汉生物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规定并公布了不合格疫苗的批次。
22日,一篇自媒体文章把问题疫苗事件推至舆论高峰,朋友圈再次被问题疫苗事件刷屏。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22日发表报道《一查到底,方可纾解疫苗焦虑》,新华社、新华网及新华广播同日发表题为《辛识平:疫苗“失信”比“失效”更可怕》《新华时评:保护疫苗安全的高压线一定要带高压电!》《疫苗安全容不得半点瑕疵》的评论。
新京报22日发表三篇快评《疫苗焦虑,何以解忧?》《“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 》《“疫苗之王”一路呼风唤雨,是对公众的无情嘲讽》。
澎湃新闻22日发表报道《长春长生“狂苗”之路:工艺、渠道和资本的十年博弈》含采访调查内容的稿件。同日,中新社发表评论文章《疫苗事件再成焦点 严监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