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大S病史曝光,将在日本火化,日本流感病例超9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来了 ·  2 天前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2星期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干着互联网最脏的工作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09-07 19:45

正文

作者:老妈蹄花

来源:X博士(doctorx666)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昏暗的写字楼隔间里,显示屏上打出明晃晃的亮光,投射在丹尼斯的脸上,各种生殖器的照片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这个视频还是引起了她的反感。

“操!他他妈的在割头!”

显示器前是一段从Facebook网络端传来的恐怖组织的处决视频。这是大多数审查员面临的日常工作:恐怖主义、血腥虐杀、自残、儿童色情、种族主义、政治宣传是他们每天需要强迫面对的。


△ 极端组织的处决视频


有一部记录网络审查员的纪录片《The Cleaner》(清道夫)翔实介绍了这事儿,并带我了解这块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灰色大蛋糕,社交媒体不惜通过牺牲生命的代价,来清理互联网垃圾的内幕兜不住了。

导演Hans Block和Moritz Riesewieck通过这部珍贵的纪录片将网络审查的内部工作曝光在公众面前。


△ 纪录片《清道夫》


YouTube每分钟能产出500小时的视频,Facebook每分钟产生250万条信息。

在海洋般的信息流中,恐怖主义、虐杀、自残、色情、极端组织言论、政治宣传夹杂在网友的猫咪和美食照片里面,谁来负责清理这些垃圾信息?



为了维护社交媒体平台的健康和吸引力,让广告金主和用户对自己平台不抛弃不放弃。YouTube、Google和Facebook等科技巨头都会建立双重审核制度,一是通过人工智能和算法进行首层审核,接着是通过建立在东南亚的外包公司来进行人工过滤。


△ 菲律宾马尼拉的内容审查办公室


据不完全统计,各大科技公司在菲律宾的外包内容审查员人数超过了100000人,Facebook在全球的外包雇佣工人达到20000名。

作为一项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人受到保密协定的约束,他们的工作直面互联网的黑暗角落:过滤暴力、色情、仇恨内容,他们被成为“电子清道夫”。


△ 内容审查员在东南亚是一项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算法和人工智能过滤的背后,科技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成立外包公司,通过网络招募大量通晓英文的低薪员工。

这个隐秘的行业被光鲜亮丽的科技公司藏匿在数字浪潮的海底,像海洋清洁工般清扫内容的垃圾。


△ 外包公司位于菲律宾马尼拉郊区的前办公室


当有违规文字、图片、视频的审核发送过来,审查员进行确认“删除”或者是“忽略”,并传送回网站。在短短25分钟的时间内,审查员丹尼斯已经领略了各种颜色大小的生殖器和几段动物虐杀的视频。

他们每天需要处理25000张图片或视频,然后根据删除原因,比如恐怖主义,自我伤害等十个选项来贴标签归类。



然后,科技公司使用内容审查员的标签来训练机器算法,审查员工作的意义只是帮助培训公司的人工智能来代替自己。而他们对每一张图片的判断时间只有短短的八秒,这是对人类大脑的极限挑战。

一名前员工Bob说道:“我真的受到了孩子们兽交的影响,感觉体内有种病毒在慢慢入侵我的大脑,然后我辞职,我需要停下,这工作有问题。”

他决定自我治疗,开始酗酒,体重增加。


△ 审查员已经对网上令人恶心的视频和图片渐渐麻木


他们被要求观看令人恶心反感的视频。比如一位审查员谈到一个令其产生巨大心理阴影的视频:一个男人在卡车里杀死一只狗,将卡车点燃,然后走出卡车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

在审查员论坛上,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视频,包括虐待妇女、儿童和动物。有人表示他们每看几个视频就得休息一下才能缓过劲儿来。在日积月累的病态工作下,审查员们渐渐麻木,丧失了对人类的信心。

“当我离开公司时,我已经三年没有握手了,因为我发现人们很恶心。我只是无法触及人,”Bob说。

“世界上大多数正常人都他妈的是怪人。当我离开那里时,我对人性感到厌恶。我的很多同行也遭遇同样的事情。我们都认为人性太可怕了。”


△ 审查员日常工作的场景


“有一位女士,”丹尼斯放低了声音。“可能17岁左右,我不知道。她看起来像个未成年人。然后一个秃头的家伙把头塞进了这个女孩的阴道里。这个孩子被蒙住眼睛,戴上手铐,尖叫和哭泣。”

这个视频有近一个小时。看了一分钟后,她开始因悲伤和愤怒而颤抖。谁会对一个女孩这么残忍?她在屏幕上观察了那个人:他是秃头,似乎有中东血统,但在其他方面完全不起眼,跟你在购物商场随便一瞥的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 审查员在观看极端组织放狗恐吓人质的片段


作为一项真实的秘密产业,科技公司使用代码工程来隐蔽他们,例如Facebook 称这个项目为honeybadger(蜜獾)项目,所有在马尼拉工作的工人都得使用“honeybadger”这种类型的字码,来掩盖他们从事的互联网的最脏工作。


△ 蜜獾项目


工人们绝对不会透露他们为Facebook工作;如果非要提及,他们只会说自己正在做一个关于honeybadger项目或者称自己是社区运营的数据分析师,这听起来跟互联网最脏的工作没什么关系。


△ 这个蜜獾被美国网友做成了梗,嘲讽Facebook对网友们质疑内容审核的冷漠回应。


最重要的是如果违反了保密协议,他们就会失去工作并面临10000美元罚款的风险,甚至牢狱之灾。有些私人安保公司还会强迫工人不与陌生人交谈,鼓励他们少进行社交活动。同时这些工人的社交账户还被处于秘密监视之下。


△ 前审查员在接受《The Cleaner》的采访


但并非这些来决定人们有资格看到什么的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审查工人只是训练了三五天,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有的甚至刚刚学会用电脑,培训的内容比如必须在三到五天内记住37个恐怖组织——他们的旗帜、制服、谚语。


既然每天遭受这样的心理暴力,几乎每个审查员都知道有人因为这项工作自杀,那为何迟迟不选择另一份正常的工作,却要陷在这?其实有不少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所做的事业感到自豪:

“如果我们没有工作一小时,那互联网就会一团糟。”

Facebook在2017年的遭遇印证了这句话:一名泰国男子在播放了杀害11个月大的女儿后自杀的视频。这段视频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哗然,并在社交网络上保留了近24个小时,Facebook成为众口矢之的对象。

如果自杀、谋杀、强奸的直播视频不被即时删除,便能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直接窥视到人性的黑暗面。


△ 这位11个月大的女孩被她的父亲残忍杀害,并上传到网络直播


互联网是一座美丽的乌托邦,内容审查员的工作虽然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每天8至10小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强烈的冲击,产生创伤症候群(PTSD),想象一下你每天八小时观看色情内容,下班后还会有任何想和你另一半亲热的想法吗?

在面试时,面试官告诉他们“在这工作是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正式员工的”,在Facebook这样的转正诱惑下,菲律宾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低收入群体成为了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大多从18、19岁开始,接受了这样的第一份工作。

同样这也是流动性极强的岗位,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心理负担呆了几天就走了。这是一个孤立的群体,像一座座孤岛被囚禁在熙攘喧闹的马尼拉的写字楼里。


△ 马尼拉喧嚷的街头


当看到回家的审查员丹尼斯踩着满地的垃圾,拾荒的小孩在垃圾山成群的社区中嬉戏,这才明白她珍惜这份工作并非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薪资不仅仅是自己的,通常是他们的整个家庭,最多要养活八到十个人。

说到底,穷病无法被根治。


△ 来自贫民窟的选择


而且这些外包公司并不配备任何的心理咨询机构,审查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审查员下班后透过高层写字楼的窗户,望着城市的车水马龙,不断的有人选择一跃而下。

丹尼斯谈到了自己的前同事:他是一位负责自我伤害审查的员工,在看过海量的自虐视频后,不堪重负,在一个晚上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被关注的心理健康和飙升的审查员自杀率像是一颗孵化的炸弹,随时在这个孤立的群体引爆,但同时也令人费解:第三世界穷国这么多,为什么非要在菲律宾的马尼拉?


△ 马尼拉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


马尼拉作为菲律宾的首都,人口基数达到2120万,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富人和穷人们一起拥挤在这座繁荣的亚洲大都市里,财富两极分化极为严重。

大部分的菲律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作为美国的前殖民地,与美国文化有着相似性。


△ 菲律宾官方把家庭年收入低端的30%归于贫困家庭,他们平均年收入为9100元,即月收入760元,其余的70%月收入3300元。


这些审核内容的工人通常居住在马尼拉之外的破败村庄,底层的家庭条件和跨越阶级的美好理想是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

火树银花的城市商务中心、干净整洁的办公空间、清凉的空调冷气和一览无遗的城市全景。这些现代都市的魅力像张大网不断吸引着人们。


△ 菲律宾财富两极分化的状况极为严重


而另一方面,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怎样赚取最大的利润,如果将审核总部设立在欧洲总部或美国,将会花费更多的费用。在审核内容上的高额开销就能达到一家科技公司的支出的一半。

审核员的薪水是按小时发钱,在马尼拉只需支付当地工人每小时1美金,足够当地人养家糊口。但在美国内容审核工人一小时赚的比在菲律宾一天的钱还多,赤裸裸的资本剥削在内容审核产业也不例外。


马克·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激情高昂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的一片光明,“科技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