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君
清华人的视角,剖析人间万象,我是水木君。关注免费领取14天VIP读书俱乐部会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刚刚,亮相央视!泉州花灯火了! ·  昨天  
新闻广角  ·  14000页涉肯尼迪遇刺案文件被发现 ·  昨天  
新闻广角  ·  马云新年再度现身杭州阿里园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君

黄多多“早恋”上热搜,养废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水木君  · 公众号  ·  · 2020-11-13 21:30

正文


文/ 主创团·豆小猫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ID:xdfjtjy)



如果你和你的女儿,隔阂长达10年,你会怎么办?


荣获2020奥斯卡提名,豆瓣评分8.1分的动画短片《女儿》,给出了它的答案。


在医院ICU的病床上,女儿和父亲面面相觑,两个人想要开口说话却始终保持沉默。


这是父女之间的距离,隔着不过一米,却仿佛跨越山海。



突然,一只小鸟撞破窗子,女儿抱着它,陷入了沉思之中。



十几年前,女儿也是抱着这样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急匆匆地拿给父亲看,她想救活它,而此时的父亲忙于家务,分身乏术,女儿失望地摔门离开。



那一次离开,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


女儿感觉不到父亲的爱,从此不和父亲讲话,面对父亲精心准备的佳肴也纹丝不动,固执地带着小鸟面具,仿佛是要把自己跟这个世界隔开。



无论父亲想要通过何种方式去弥补女儿,女儿给父亲的始终是那副冰冷面孔。


父亲以为自己保障女儿的吃穿,就是爱她,然而女儿希望父亲能够给予自己陪伴与关爱。


刘静在《小欢喜》中说:


“家长与孩子永远是有时差的。你想他保暖,他想的是好看;你想他有营养,他想的是好吃;你想给他讲讲人生经验少走弯路,他想要的却是自由。”


似乎父母永远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与父母在彼此的道路上追逐,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如果其中能有一个人能回头,朝着另一个人的方向走去,或许,深爱彼此的他们能够相遇。



父母一厢情愿的付出,

压弯了孩子的“目光”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了孩子妈之后,家庭的鸡毛蒜皮可以忍,“熬夜”、“换尿片”辛苦也可以忍。


唯独不能忍受的是:我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对我们的爱不屑一顾。


“妈妈,我不想去学校了。”


一位叫李柳南的韩国妈妈,在自己的书《妈妈的悔过书》中记录了自己儿子的叛逆行径。


她是积极活泼又爽朗的校长,也是意气风发的老师,自己带的班级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在名校读书、成绩排名全三的儿子会对她说出这样的话。



母亲感觉如同天塌下来一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内心充满了绝望。


几天后,女儿的一番话让她彻底奔溃:“那么了不起的哥哥都不去学校了,没那么优秀的我为何还要上学?”


为了能让女儿上学,李柳南用尽了恐吓、威胁、劝诱等手段,甚至将校服硬生生套在女儿身上,可是最终女儿还是休学了。


两个孩子开启了如蛆虫般的生活,每天除了吃、就是睡、打游戏、看电视、下载电影……慢慢发展到游戏成瘾,两个人完全变成废人,女儿甚至开始自残……


这个时候,李柳南开始反思人生,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她想起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习,从不参加任何聚会,想起自己给儿子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了吗?日记写了吗?书念完了吗?”,想起为儿子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


这样的“牺牲式”教育,却没有换来儿子的一句感谢的话。


像李柳南遇见的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我为我儿子付出那么多,他怎么就不知道感恩?”


“我撕碎女儿的日记本就是为了不让她早恋,为什么她偏不?”


“我给孩子报了昂贵的钢琴课,可孩子就喜欢玩泥巴?”


作为父母,我们竭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看见好东西,忍不住想分享给他,看见别人家孩子有的,觉得自己家孩子一定不能缺。


可是结果呢?我们掏心掏肺为孩子付出了,却讨不到好,很多话跟孩子重复一百遍,他也难听进去。


这让我突然想起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宋丹丹拉高音调说:“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赵本山问:“总共需要几步?”


宋丹丹回答:“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部,把大象放进去,第三部,把冰箱门带上。”



有时候,我们太想把“大象装进冰箱”,以为简单三步走,孩子就会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进行,可是现实是,你面对的“大象”,是活生生的孩子啊!


或许每个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而焦虑,陷入自己觉得好就给孩子的误区,爱孩子的初心是好的,可是也要找对方式方法。



真的爱孩子,是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人说,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一句“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还记得《变形记》中那个叛逆的少年杨奥吗?


杨奥的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忙于酒行里的生意,对杨奥疏于照顾,这让儿子觉得,在母亲眼里,钱比自己重要。


一次,杨奥因为一些琐事和母亲发生冲突,杨奥回忆起童年,母亲从未陪伴在他身边,他希望母亲能为那些年缺失的陪伴道歉,而母亲始终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啪啪啪”,处于崩溃边缘的杨奥开始自己扇自己,他眼角里一边含着泪水,一边责备自己,都是自己的错。



杨奥竭尽全力想要得到母亲的爱,而母亲认为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就是对他最大的关爱。


微博上有个段子说:


“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

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啊!”



这多么像亲子关系的隐喻?我们觉得“苹果”有营养,便拿着“苹果”去讨孩子的欢心,后来才发现原来孩子要的是“香蕉”。


卢梭曾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是啊,如果我们一开始给孩子的就是“香蕉”,那么,孩子是否已经沉浸在享受“香蕉”的乐趣中了呢?


后来,杨奥母亲也似乎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她开始试着跟儿子写信,试着解开僵化了14年的心结。



当杨奥拿着母亲给自己买的冰淇淋向同龄人炫耀时,母亲一路含辛茹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归宿。


很多时候,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没有找到爱的方式方法,他们一旦找到了跟孩子沟通的密码,父母与孩子的心就会渐渐被拉近。



最好的爱,是心与心的交流


陈柏宇说:


“我们缺少的不是两个人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当父母和孩子完成心与心的交流,彼此的爱意才会准确地传递给对方,无论走到哪里都心手相牵,不轻易在人间走散。


最近,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因为“气质”像妈妈孙莉,上了微博热搜。



照片中,黄多多自信大方,举手投足间带着名媛范。


14岁的黄多多能够谈吐优雅,博学多才主要归功于黄磊的教育理念。


在节目中,黄磊坦言自己和女儿的相处模式是朋友模式,他像一块海绵般感受女孩的所思所想,吸收着她的生活点滴。


他在微博上念叨多多生日,害怕她过得冷清;多多年纪小的时候,他学会蹲下来跟她讲话;女儿成年后,他懂得保护女儿的秘密和想法,支持女儿早恋。



正因为父亲如此,黄多多时而个性独立,时而文艺温婉,笑容永远都是那样的恬淡,自然。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中说: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必然会存在误解的,因为子女看不到父母的前半生,父母也看不到子女的后半生。

就像是,你不知道我从前经历过什么,我也不知道你想去往何方。”


命运让父母与子女原本平行的两条线有了交集,它教会了父母舐犊情深,让孩子懂得了含辛茹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